关键词:
偏滤器
换热系数
过冷流动沸腾
临界热流密度
预测模型
摘要:
偏滤器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内的重要部件,需要承受等离子体破裂时带来的持续高热载。当热载超过临界热流密度(Critical Heat Flux,CHF)时,会发生水过冷流动沸腾下的偏离泡核沸腾(Departure from Nucleate Boiling,DNB)现象,导致部件换热系数急剧下降、表面温度快速升高,严重时还会发生烧毁现象,极大地影响到聚变装置的安全运行。故本文针对偏滤器内过冷流动沸腾条件下的散热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1)管内过冷流动沸腾CHF实验研究内螺纹管和内插扭带管是受广泛关注的高效强化换热管,由于内肋螺纹和螺旋扭带的存在,会在管内形成独特的螺旋通道,使管内流体的流速、流动方向发生改变,能够大幅度提升冷却管道的换热能力。将内肋螺纹和螺旋扭带两种强化传热技术相结合,设计出一种新型复合换热管,研究复合强化传热技术对过冷流动沸腾CHF的影响。实验段为四种不同结构的冷却管:光滑管、内螺纹管、内插扭带管和复合换热管。为了模拟聚变装置内偏滤器的工作环境,实验段在真空室内由电子枪加热。实验以水为工作介质,通过逐渐增加热载来逐渐逼近CHF,得到了加热过程中冷却管的壁面温度和换热系数变化曲线,通过变化曲线中壁面温度的飞升点和换热系数的骤降点来判定CHF点。(2)不同参数对过冷流动沸腾CHF的影响在质量流速G=543-2935 kg/m2 s,入口过冷度△Tsub,in=55.2-95.2℃,系统压力P=0.2-0.8 MPa,热流密度q=1-17 MW/m2的参数范围内实验研究了不同强化传热技术以及复合强化传热技术的过冷流动沸腾CHF特性。通过实验发现,结合了螺旋扭带和内螺纹的复合换热管比单独的强化传热技术有更好的CHF提升效果。内插扭带管和内螺纹管通过螺旋扭带和内肋螺纹诱导旋流和二次流,增加管内流动不稳定性和湍流程度,推迟DNB现象的发生。复合换热管通过螺旋扭带和内肋螺纹分别增强主流体区域和边界层区域的换热能力,形成了协同复合强化传热效果,进一步抑制DNB现象的发生。在相同工况下,复合换热管的CHF值与内插扭带管、内螺纹管和光滑管相比分别提高了 33.19%、55.14%和130.71%。此外研究还发现扰动比、螺距、质量流速、压力和入口过冷度等实验参数对CHF特性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HF与扰动比成反比,与螺距成正比。但当扰动比过大时,由于热隔绝效应,螺旋扭带抑制DNB现象的效果会消失。CHF随质量流速、压力和入口过冷度的增大而增大。(3)过冷流动沸腾CHF预测模型研究从公开文献中收集了内插扭带管过冷流动沸腾CHF预测模型,包括Gambill模型、Drizius模型、Tong-75-Ⅰ模型、Tong-75-Ⅱ模型、Tong模型和Yan模型。用实验得到的复合换热管CHF数据评价各预测模型,计算各预测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析预测模型的精度。结果显示:6种过冷流动沸腾CHF预测模型的精度均不够理想,预测值与实验值误差较大。预测精度最高的为Tong-75-Ⅱ模型,其误差在+25%到-62%之间,MAE和RMSE分别为33.80%和37.32%。为了建立适用于复合换热管的过冷流动沸腾CHF预测模型,以Tong-75-Ⅱ模型为基本形式,引入螺距这一修正因子。最终得到的过冷流动沸腾CHF新预测模型为:qcr,CHTT=4.3703y-0.3036(t/D)1.1868 G03939[1+0.3027 Ja(-xin)1.7782]新预测模型的适用范围为:2≤y≤8,1.5≤t≤2 mm,D=14mm,640 ≤G≤ 1870kg/m2s,0.2 ≤P≤ 0.8MPa,-0.1 ≤xin≤-0.2。其MAE为 8.94%,RMSE为10.83%,远远优于现有预测精度最高的Tong-75-Ⅱ模型。通过实验着重研究了不同强化传热技术和复合强化传热技术的CHF特性,同时研究各个参数对CHF的影响。对现有的过冷流动沸腾CHF模型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过冷流动沸腾CHF预测模型。该研究可为偏滤器的优化设计提供技术参考和数据支持。图[31]表[9]参[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