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
骨水泥量
有限元技术
低温骨水泥灌注技术
生物力学
绵羊
摘要:
目的:在快速康复理念下,结合理论和实际,通过生物力学研究探讨低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联合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作为当前最优配置治疗椎体骨折所需的骨水泥灌注量。方法:选取8只成年绵羊,经筛选椎体T8-L2后最终获得50个椎体,使用拉丁方设计,骨水泥灌注量以占骨折后椎体体积百分比为指标,将椎体分配至第一阶段(5%,10%,15%,20%)和第二阶段(15%,16%,17%,18%,19%,20%)各个组中,通过实验创建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记录椎体初始强度和刚度、骨折后椎体前缘高度,并使用有限元技术精确计算每个椎体骨折后体积,使用不同体积的低温PMMA骨水泥(占骨折后椎体体积百分比)联合双侧PKP依序治疗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骨折椎体,然后重新压缩,记录椎体术后强度和刚度、术后椎体前缘高度。结果:(1)所有椎体术前高宽深度、脱钙前后骨密度、强度和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一阶段中,20%组椎体强度高于术前,5%,10%,15%组椎体强度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椎体刚度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与15%组术后椎体强度、刚度及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与10%,5%组术后椎体强度、刚度及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与10%,5%组术后椎体强度、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与5%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与10%组和10%与5%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第二阶段中,15%,16%,17%组椎体强度低于术前,18%,19%,20%组椎体强度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8%,19%,20%三组术后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16%,17%三组术后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19%,20%三组术后强度高于15%,16%,17%三组,但与16%,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15%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椎体刚度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刚度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体前缘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骨水泥渗漏情况,第一阶段内20%组有4个椎体出现渗漏。第二阶段内17%组有2个椎体出现渗漏趋势,18%组内有3个椎体出现渗漏,19%组内有3个椎体出现渗漏,20%组内5个椎体均出现渗漏。结论:在一定的范围内,骨折椎体强度、刚度和高度的恢复与骨水泥灌注量相关,在确保骨水泥无渗漏前提下,使用占骨折椎体体积16%骨水泥联合双侧PKP,骨折椎体的生物力学和高度恢复为其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