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磁子学
铁磁共振
磁子晶体
磁子共振透射
磁子共振隧穿
摘要:
自旋波是磁有序体系中电子自旋子系统的本征激发。从经典角度,自旋波可看作是磁矩的一种进动模式。其中,磁矩的一致进动被称为铁磁共振,也可被认为是波数为零(k=0)的自旋波;磁矩的非一致进动则是波数不为零(k≠0)的自旋波。自旋波的量子化单元被称为磁激子或磁振子,简称为磁子。磁子作为磁性体系中的一种准粒子,可携带一个h的自旋角动量,用于信息的传输。研究磁子的新兴学科被称为磁子学。自旋波或磁子的传输,由于无需电子电荷移动,因此是一种纯自旋流,可有效降低电子电荷移动引起的欧姆损耗。并且由于磁子还具有波动性(相干特性),有望为未来器件提供更多的功能。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磁纳米异质结构中的铁磁共振(k=0,λ→∞)和交换自旋波(k>0.0628 nm,λ<100 nm)的传输性质,发现了多个新奇的物理效应,具体内容如下:(1)在GGG衬底上制备了YIG薄膜,实验研究了该薄膜的铁磁共振性质,测得其Gilbert阻尼系数为=6.4×10。进一步制备了YIG和Co通过偶极相互作用耦合的磁异质结构,即YIG/Mg O/Co/Ir Mn/Ru,系统地研究了层间偶极场对铁磁共振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o的磁矩翻转时,YIG的铁磁共振线宽ΔH发生了展宽,并且在Co的磁矩为零时,展宽最显著。通过微磁学模拟,发现Co的磁矩在翻转过程中,Co的磁畴结构比饱和状态时更加随机和杂乱,这些磁畴产生非均一的偶极场,作用于YIG,使其线宽发生展宽,该现象被称为非均一偶极场诱导的铁磁共振线宽展宽。该工作揭示了一种新的线宽起源机制。(2)对于短波长的交换自旋波,理论证明了Landau-Lifshitz-Gilbert(LLG)方程可以转化成薛定谔(Schr?dinger)方程的形式,再结合转移矩阵方法,可以很方便地处理自旋波的多界面散射问题。在这种理论和计算的框架之下,研究了具有周期性交换偏置场的磁子晶体中交换自旋波的传输性质。该磁子晶体是通过在铁磁层Co Fe B上面周期性排列反铁磁层Mn N形成的。铁磁层的磁矩可以向上,作为up态;也可以向下,作为down态,up态和down态分别相当于自旋波在N个方势垒和N个方势阱中传输。结果表明:第一,自旋波透射谱的某些频率处会出现共振峰,对应于透射率T=1,说明这些频率的自旋波可以完全通过磁子晶体,这便是磁子晶体中的自旋波(磁子)共振透射效应。第二,通过对比up态和down态的透射谱,发现它们的共振透射峰不在同一个位置,down态的共振透射频率要比up态更低一些,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自旋波(磁子)透射谱移动效应。第三,根据up态和down态在某些频段的透射率差异,可以设计一种新型磁子阀,实现对自旋波传输的调控,这是一种基于磁子晶体的磁子阀效应。(3)在YIG/GdIG构成的磁异质结构中,理论研究了平行(P)和反平行(AP)的磁矩排列对交换自旋波传输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P结构的磁异质结,总是存在一个临界角θ:当入射角小于临界角(θ<θ)时,自旋波发生折射和反射;当θ≥θ时,自旋波被全反射。对于AP结构的磁异质结,由于两个介质中自旋波的偏振方向相反,因此自旋波总是被全反射,与θ无关。对于P(θ>θ)和AP情况,发现透射的自旋波变成了倏逝波(evanescent wave),并且频率越高、入射角越大,倏逝波的衰减长度越短;计算了自旋波在界面的Goos-H?nchen(GH)位移,发现它总是一个正值,当界面交换耦合强度足够大时,利用有效反射界面移动的机制,半定量地解释了正GH位移,发现有效反射界面的移动距离约等于倏逝波的衰减长度。此外,还研究了自旋波在P和AP结构的多介质体系中的散射,系统地分析了其中的自旋波(磁子)共振透射、隧穿和共振隧穿效应。(4)理论研究了Gilbert阻尼对交换自旋波传输性质的影响。从完整的LLG方程出发,推导出了含有阻尼的自旋波(磁子)薛定谔方程。根据此方程,得到了含有阻尼的交换自旋波的色散关系、群速度、寿命和衰减长度的表达式。计算了四种典型磁性材料YIG、GdIG、Co Fe B和Ni Fe的上述性质,并进行了对比。此外,还研究了Gilbert阻尼对于自旋波(磁子)共振透射和共振隧穿的影响,发现阻尼会导致共振峰位的移动和峰值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