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表面等离激元波导
手性耦合
自发辐射增强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分子超分辨定位
摘要:
本论文针对辐射源与金属纳米线表面等离激元(SPP)波导模式的耦合,进一步发展了手性耦合的一般理论,实现了对辐射源自旋态的读取以及辐射源的超分辨定位,对于基于片上的光信息处理、分子超分辨定位等具有重要意义,完成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针对辐射源与SPP波导模式的耦合,进一步发展了手性耦合的一般理论,实现了对辐射源自旋态的读取。源-波导模式手性耦合源于被激发的波导模式传播方向与圆偏振源横向自旋方向(transverse spin,T-spin)之间的锁定效应。在此类手性耦合系统中引入共振模式作为耦合界面,可以提高波导模式的手性耦合单向性,增强源的自发辐射速率,提高耦合效率,并提高可控性。本论文基于互易定理,给出了一个直观且严格的方法来分析源与波导模式的直接/间接手性耦合(无/有共振耦合界面),由此方法导出源-波导模式发生手性耦合的条件,并首次给出了手性耦合波导模式的方向性和场或源的T-spin之间的两个普遍关系式。这一研究方法普遍适用于直接/间接手性耦合系统,以及有损/无损波导结构。基于上述理论研究方法,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间接手性耦合系统,其由双模SPP形成的Fabry-Perot(FP)共振纳米腔作为耦合界面,实现了源与SPP波导模式的间接手性耦合。其中,FP共振提供了一个新的且灵活的调控自由度,可以调控场的T-spin发生手性反转或消失,相应地,使得耦合的波导模式单向性发生反转或消失,同时摆脱了点源必须位于波导模式倏逝场范围内的限制。这一间接手性耦合系统可以实现SPP波导模式激发单向性达到99.9%,且具有较高的耦合效率,同时实现了手性源的自发辐射速率的增强。针对这一耦合系统,本文建立了基于第一性原理的互易问题SPP模型和原问题SPP模型,验证了FP共振在实现波导模式手性耦合和手性源自发辐射速率增强中的关键作用。通过与直接手性耦合系统(无FP共振结构)对比,以及计算引入基底的间接手性耦合系统,定量分析了所提出的间接手性耦合系统的性能优势和鲁棒性。针对上述提出和研究的源-SPP波导直接/间接手性耦合系统,实验上,利用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中的纳米光纤探针模拟点源。数值仿真了探针辐射源与结构的手性耦合,并在实验上观测到了直接/间接手性耦合导致的SPP波导模式的单向激发。其次,基于分子荧光与银纳米线SPP波导模式的耦合,本文提出了一种在波导远端对荧光分子进行二维纳米精度定位的方法,其中分子荧光通过波导收集并传播到波导远端被分析,从而实现荧光收集位置(波导远端)和荧光分子位置(波导上)的分离。通过探测传播到纳米线末端后散射至远场的SPP,分析其荧光寿命,实现了对分子沿纳米线径向的定位,具有优于5nm的定位精度。通过理论计算和分析,解释了沿银纳米线传播的SPP主要来自径向偏振荧光分子的激励,并且,荧光分子的总自发辐射速率(其决定荧光寿命)强烈依赖于分子的径向位置,理论计算得到的依赖于分子径向位置的荧光寿命与实验结果一致,从而解释了实验结果。基于SPP的传输损耗与传输距离之间的指数函数关系,给出了在纳米线两端探测的SPP强度关系式,通过实验上测量纳米线两端的远场散射荧光强度的比值,实现了对分子沿纳米线轴向的定位,定位误差小于0.28倍荧光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