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物质清洁取暖
细颗粒物
污染物排放
环境效益
经济可行性
摘要:
清洁取暖是解决区域空气污染,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差异,实施因地制宜的清洁取暖政策,发挥生物质资源碳中性优势,在适宜的地区开展生物质清洁取暖有望取得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但目前缺乏相关实证研究。针对生物质清洁取暖,开展了实地监测与问卷调查,量化评估了其环境健康效益和经济可行性。研究表明,研究地区农村进行生物质颗粒取暖改造后,取暖能源的利用效率显著上升,冬季室内温度更适宜,而室内PM_(2.5)污染水平中位数为74μg∙m^(−3),相较未改造下降了25%,而由于室内排放的细颗粒物减少,环境污染物浓度也有所降低。尽管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单位质量热值普遍小于散煤,燃料使用量相较改造前有所上升,但由于生物质颗粒燃料PM_(2.5)的排放因子显著低于散煤,且炉灶改造后燃料利用率上升,改造后取暖燃烧过程中直接排放的PM_(2.5)相较改造前降低了54%。除PM_(2.5)外,二氧化碳与其他污染物排放也下降了3%-37%。根据模拟结果,进行取暖改造后,平均每年每户家庭取暖活动可减少约3 kg的初级PM_(2.5)排放与37 kg的CO_(2)排放,有效支持了清洁取暖政策与减污降碳战略。根据经济可行性分析,改造后农户取暖成本并未增加,相较“煤改电”或“煤改气”路径,研究地区进行生物质颗粒取暖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对政府与农村居民的负担较低。综上,根据实地资源禀赋推广生物质清洁取暖可取得显著的环境效益和气候效益,且具有较高的经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