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氮负荷
土壤有机碳
全氮
短叶茳芏湿地
闽江河口
摘要:
选择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实验,对比研究了输氮4个月(T4)和16个月(T16)后不同氮负荷水平下(NNT,对照处理,0 g·m^(-2)·a^(-1);LNT,低氮处理,12.5 g·m^(-2)·a^(-1);MNT,中氮处理,25.0 g·m^(-2)·a^(-1);HNT,高氮处理,75.0 g·m^(-2)·a^(-1))湿地土壤碳氮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氮负荷增强条件下湿地SOC含量在不同时期差异明显.由于氮负荷增强可能促进了植物生长和残体分解并明显改变了主要环境因子的原因,使得SOC含量在较短时期(T4)以MNT和HNT处理较高,LNT处理较低;而在较长时期(T16)以LNT处理较高,MNT和HNT处理较低.相比T4时期,T16时期的SOC含量在LNT、MNT和HNT处理下分别增加了18.72%、7.73%和4.00%,原因可能与不同氮负荷处理下土壤C/N随氮负荷时间的延长整体均增加有关.氮负荷增强条件下湿地土壤TN、NH_(4)^(+)-N和NO_(3)^(-)-N含量在不同时期亦差异较大.在残体分解、氮矿化及脱氮作用的综合影响下,TN、NH_(4)^(+)-N和NO_(3)^(-)-N含量在T4时期均以LNT和MNT处理较高,HNT处理较低;而在T16时期,不同处理下的TN和NH_(4)^(+)-N含量均较低,而NO_(3)^(-)-N含量均较高.相比T4时期,T16时期的TN含量在MNT和HNT处理下分别增加了4.85%和0.56%,在LNT处理下降低了1.06%;NH_(4)^(+)-N含量在LNT、MNT和HNT处理下分别降低了30.93%、41.51%和19.24%;而NO_(3)^(-)-N含量在LNT和MNT处理下分别降低了24.93%和52.26%,在HNT处理增加了14.97%.随着氮负荷时间的延长,影响SOC含量变化的关键因素从pH、EC转变为含水量(MC),而影响TN、NH_(4)^(+)-N和NO_(3)^(-)-N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从pH、EC转变为MC、C/N和SOM.研究发现,随着氮负荷时间的延长,低氮处理下SOC转化受到的抑制程度可能较高,而这有助于提升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的储碳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