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
艾滋病
隐球菌脑膜炎/脑膜脑炎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不良反应
摘要:
目的分析普通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amphotericin B liposome,L-AMB)治疗艾滋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隐球菌脑膜炎/脑膜脑炎和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不良反应情况,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使用两性霉素B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确诊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脑膜脑炎和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使用AMB及L-AMB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发生率,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组89例患者,其中使用AMB组35例(39.3%),使用L-AMB组54例(60.7%);L-AMB和AMB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7.8%和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MB组因不良反应停药的发生率为5.6%,肾毒性发生率为7.4%,均显著低于AMB组的31.4%和25.7%(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性霉素B制剂治疗艾滋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发生血液系统毒性的危险性是隐球菌脑膜炎/脑膜脑炎的6.903倍,使用L-AMB发生肾毒性的危险性是使用AMB的0.011倍,使用L-AMB发生不良反应而停药的危险性是使用AMB的0.137倍,合并其他感染患者发生肾毒性的危险性是未合并其他感染患者的9.053倍。结论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脑膜脑炎和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时,使用AMB、L-AMB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高,应做好不良反应监测;相对于AMB,L-AMB的肾毒性和因不良反应停药的发生率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