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磷赋存形态
氮负荷水平
动态变化
芦苇湿地
闽江河口
摘要:
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试验(输氮形态为NH_(4)^(+)-N和NO_(3)^(-)-N,NH_(4)^(+)-N∶NO_(3)^(-)-N=1∶3.3),对比研究了输氮6个月(T6)和18个月(T18)后不同氮负荷水平下(对照处理,N0,0 g·m^(-2)·a^(-1);低氮负荷处理,NL,12.5 g·m^(-2)·a^(-1);中氮负荷处理,NM,25.0 g·m^(-2)·a^(-1);高氮负荷处理,NH,75.0 g·m^(-2)·a^(-1))湿地土壤磷赋存形态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各氮负荷处理下的土壤TP含量相比N0处理均呈增加趋势,其值在T6时期的NL、NM、NH处理下分别增加了6.96%、1.42%和0.34%,而在T18时期的相应处理下分别增加了12.89%、4.83%和9.07%.尽管氮负荷增强整体提高了土壤TP含量,但其值随氮负荷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相较于T6时期,T18时期的TP含量在NL、NM和NH处理下分别下降了7.98%、9.89%和5.23%.T6和T18时期不同氮负荷处理下的土壤TP组成均以IP为主(54.20%~64.20%),OP占比介于35.80%~45.80%.氮负荷增强整体提高了T6和T18时期不同处理下的Ca-P含量,但相比T6时期,T18时期的Ca-P含量在NL、NM和NH处理下分别降低了10.87%、8.70%和12.39%.与之不同,氮负荷增强提高了T6时期不同处理下的Fe/Al-P含量,但却降低了T18时期相应处理下的Fe/Al-P含量.氮负荷增强条件下湿地土壤IP、Ca-P和Fe/Al-P含量的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土壤关键因子(pH和NO_(3)^(-)-N)的明显改变.研究发现,随着氮负荷时间的延长,NL和NM处理下的IP、Ca-P及Fe/Al-P含量均呈降低趋势,说明中低氮负荷水平下的土壤P养分限制程度可能较高.本研究将有助于明晰湿地土壤磷赋存及其主要转化过程对于氮负荷增强的响应,并可为该区湿地生态保育提供重要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