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治理有效性
中国式现代化
桥梁纽带
乡村振兴战略
基层治理
实践逻辑
村级治理
治理能力
摘要:
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指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环节,其成效直接关乎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更关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村干部作为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承担着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职责,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自2000年以来,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要加强基层治理,提升村干部的治理能力和政治责任。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级治理,发挥村干部的关键作用。《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进一步强调,要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全面振兴,优化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队伍,全面培训提升其领导能力,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效能。随着乡村治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村干部角色类型、村干部行为及其对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影响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罗博文副教授所著《村干部角色类型、村干部行为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研究》应运而生,成为系统探讨乡村治理中村干部角色类型、村干部行为实践逻辑与策略,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