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医疗建筑
室内空气质量
环境满意度
阳台绿化
摘要:
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和能源消耗的日益增长,城市空气质量正逐步变差。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且由于室内外的空气处于不断流通的状态,因此,室外的空气情况直接影响到室内的空气质量。如今的工业化国家,人们一生中有90%以上的时间都处于室内环境中,对于病人和老年人来说,他们甚至100%的时间都是在室内环境中度过的。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引发的“病态建筑综合症”近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世界上有将近30%的新建和整修建筑物受到“病态建筑综合症”的影响,大约有20%~30%的人受到这一问题的困扰。
研究表明,提升室内空气品质的三大关键对策分别为控制污染源、实施通风稀释以及运用空气净化技术。当污染源难以控制时,借助通风稀释和空气净化技术成为提升室内空气质量的关键手段。近年来,植物活墙作为新兴的空气净化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其独特的垂直排列设计相较于传统植物盆栽,不仅节省空间,更在视觉效果上有所增强。但植物活墙具有成本高、灌溉植物时易对墙面造成腐蚀、植物夜间排出的CO2会对室内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及需专员维护等缺点,因此植物活墙不宜直接安置在病房。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设计一个基于节能环保理念且适宜于医疗建筑应用的装置——“植物阳台”,即应用植物活墙与阳台结合起来的方式改善医疗建筑病房的空气质量,并提升病人在病房,尤其是位于高密度地区的上层医疗建筑病房可获得的绿色景观观感。通过阳台进行植物管理,并利用植物的净化作用以及促进通风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以及调节室内温度,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内热环境,从而为长期卧床的病人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病房环境。
本文主要从空气质量与环境满意度两方面进行探讨医疗建筑室内环境的优化。为验证文中所提出医疗建筑“植物阳台”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选取了一家医院进行对照实验,在该医院选取一间病房安置“植物阳台”——即在阳台内设计绿化空间,并配置喷淋管、紫外线灯、排气扇、保温层、防水板等辅助设施。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控病房室内空气质量指标(尤指PM2.5、PM10),并在同样规模的病房进行对照实验。在实验数据收集完成后,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患者对于病房环境满意度的调研。通过分析实验数据验证了“植物阳台”对病房空气质量的提升效果,在假定绿萝叶表面积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6月时“植物阳台”系统对于PM2.5的吸附率为0.48μg/m2,对于PM10的吸附率为2.57μg/m2;7月时“植物阳台”系统对于PM2.5的吸附率为1.91μg/m2,对于PM10的吸附率为3.24μg/m2;8月时“植物阳台”系统对于PM2.5的吸附率为0.94μg/m2,对于PM10的吸附率为4.65μg/m2。调查问卷涵盖了共计127名患者,其中男女比例大致相当,且多数患者属于60岁及以上的年龄段。实验组病房各指标的满意度均值均介于3.7-4.2之间,患者对于实验组病房绿色景观的接触程度、病房温度满意度均值大于4,也反映出目前患者对病房对于绿色景观的接触程度及温度满意度较满意;控制组各指标的满意度均值均介于2.4-3.2之间,没有均值大于4的指标,也反映出目前患者对控制组病房的环境满意度还没能达到较满意的水平。
通过上述整个实验研究,可以得出“植物阳台”系统具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既能提升室内空气质量(尤指PM2.5浓度及PM10浓度),又能提升患者对于病房环境的满意度,真正做到了病房的人性化设计,可以在医疗建筑及其他公共建筑,尤其是健康类建筑中进行推广,形成新型的以“植物阳台”系统为主要构成的立面景观。后续研究中可利用本实验原理不断完善该设计方法闭环测评系统,进而建立切实有效的改善医疗建筑室内空气质量体系,为我国病房的人性化设计及未来医疗建筑的发展提供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