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耕地多功能
权衡协同
影响因素
功能分区
环鄱阳湖区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耕地功能认知的不断加深,耕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美学功能逐渐得到重视。科学认知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规律及权衡协同关系,可以为推动耕地保护与发展、提高耕地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本文以环鄱阳湖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四期耕地利用数据,运用多目标决策法计算耕地多功能值,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影响耕地多功能演变的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耕地多功能权衡协同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提出差别化利用耕地的对策建议,有利于发挥各区域耕地主导功能优势,补足功能短板,推动耕地功能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2005-2020年间研究区耕地综合功能整体呈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功能等级以中等为主,空间分布上,总体呈“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耕地生产功能呈上升趋势,功能等级以中等为主,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8.14%,空间上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社会保障功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功能等级以较低等级为主,面积约占57.51%,空间分布特征与生产功能保持一致;生态功能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功能等级以中等为主,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4.76%,空间上总体呈“四周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景观美学功能在时间尺度上变化不大,功能等级以较高值为主,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0.94%,区域间空间分布差异较小。
(2)从影响耕地多功能变化的驱动因素来看,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耕地利用条件共同影响耕地多功能的演变与发展,研究时段内农业机械化水平对耕地多功能变化的影响力度最强,距主干道距离对耕地多功能变化的影响力度最弱。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多功能变化的影响程度加深,任意两因子的交互作用能够加强对环鄱阳湖地区耕地多功能变化的影响能力,其中社会经济因素和耕地利用条件的交互作用对研究区耕地多功能变化影响程度最强。
(3)在时间尺度上,耕地生产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的协同关系最强,随时间变化协同关系呈现下降趋势;权衡关系最强的两功能为耕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随时间变化两功能间的权衡关系有所减弱。在空间尺度上,耕地生产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的“高-高协同区”空间分布特征明显,主要分布研究区南部,“低-低协同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耕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高-低权衡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生产功能与景观美学功能之间存在较弱的权衡关系;社会保障功能与生态功能的权衡和协同关系空间分布数量较为平衡;社会保障功能与景观美学功能间整体呈现协同区包围权衡区分布的特点;生态功能与景观美学功能的协同关系空间分布较为零散,呈现“高-高协同区”包围“低-低协同区”和“高-低权衡区”分布的特点。
(4)环鄱阳湖区耕地多功能性,可分为多功能协同区、均衡发展区、生产功能主导区和生态功能主导区四个类型。其中,多功能协同区的区域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28%,该区域应把握功能优势,加强生态休闲观光田园综合体等的建设;均衡发展区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52%,是整个研究区分布最少的区域,该区域可作为潜在的耕地功能补充区,在发挥整个县区主导功能优势的前提下内部调整和补充相对劣势功能;生产主导区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3.17%,是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该区域应进行农业资源整合,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主导产业产地集中化规模经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主导区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03%,此区域应以绿色生态农业为抓手,保持生态优势,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区域耕地发挥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