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锂空气电池
放电产物
单线态氧
电子顺磁共振
荧光光谱
摘要:
面对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能源枯竭危机,我们亟需构建一种环境友好、CO2排放少、清洁可持续的能源系统。因此,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能效的可充电电池,以应对气候变化、提高能源安全性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在各种可充电电池技术中,锂空气电池具有超高的能量密度,远高于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在电动汽车、笔记本电脑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氧还原反应/析氧反应过程的缓慢动力学导致锂空气电池循环效率差、循环寿命有限。而且在电池循环过程中会产生高活性的超氧自由基(O2·-)和单线态氧(1O2),易攻击电解液和电极材料导致严重的副反应。此外,空气中的CO2和H2O、电解液中的H2O等都会对锂空气电池充放电过程产生影响,导致复杂的充放电产物组成和充放电机制。以上这些关键的问题仍然不能妥善处理和解决,导致锂空气电池发展遇到瓶颈。本文利用多种表征手段全面分析锂空气电池中充放电产物的形貌、类型、组成和空间分布,揭示产物的形成/分解机制,并探究其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利用原位顺磁共振(EPR)和原位荧光技术,探究锂空气电池充电过程中1O2的形成,并提出1O2的抑制机理。为开发和设计高性能锂空气电池和高效的锂空气电池催化剂提供宝贵的信息。相关研究工作如下:
(1)我们成功合成了5,10,15,20-四(4-氨基苯基)-卟啉(TAPP)和5,10,15,20-四(4-氨基苯基)-卟啉钴(Ⅱ)(Co-TAP),并将其作为Li-O2电池的氧化还原介质(RM)来改善电池电化学性能。添加TAPP和Co-TAP后,显著降低了电池的充电过电位,明显提升了循环性能。利用多种表征手段确定不同电池充放电产物的组成和形成机制,证明原始不含RM和含TAPP的电池的放电产物为Li2O2,添加TAPP后影响了Li2O2的形成机制,而Co-TAP在不额外添加水的情况下将主要放电产物转化为LiOH。还利用原位、非原位EPR和原位荧光技术证实通过LiOH化学循环的Li-O2电池可以完全抑制充电过程中1O2的产生。由于1O2的消除,抑制了含Co-TAP的电池循环过程中副反应的发生,明显减少副产物Li2CO3的生成。此外,改变Co-TAP的配体和金属中心的种类,通过配体和金属中心的协同作用可以生成特定类型和形貌的放电产物,从而改变Li-O2电池的电化学性能。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Co-TAP在Li-O2电池中的作用机理,只有当金属中心Co与卟啉环配位时,两者的协同作用才能有效促进LiOH的形成与分解。
(2)在前一项工作中,我们通过对Li-O2电池产物组成的鉴定揭示了不同氧化还原介质的作用机制。基于以上研究基础,我们通过重新认识Li-CO2/O2电池的放电产物以探究CO2的作用机制。将CO2引入Li-O2电池体系中以改善电池电化学性能,并调控CO2/O2的比例研究CO2含量对于Li-CO2/O2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CO2的引入明显提高了Li-O2电池的放电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尤其是引入30%的CO2。对Li-CO2/O2电池放电产物的形态、结构和组成进行全面的分析,证明Li2O2和Li2CO3为Li-CO2/O2电池的主要放电产物,该组成证实CO2通过Li2O2和CO2之间的“化学路径”参与放电反应。而且,随着CO2/O2体积比的增加,Li2CO3的尺寸增大、结晶度增高,不利于Li-CO2/O2电池性能的提高。此外,探究了不同电压范围下1O2的形成,并提出Li-CO2/O2电池中CO2抑制1O2形成的机理。充电过程中,CO2通过捕获Li2O2分解过程中产生的O2·-从而抑制1O2的形成。引入CO2使循环后的锂阳极表面被Li2CO3覆盖,避免H2O的腐蚀,保护了锂阳极。含有30%CO2的Li-CO2/O2电池因其拥有最合适的放电产物形态和结晶度,且最大程度地抑制1O2的形成,适当地保护锂阳极,所以拥有最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3)在上一个工作中,我们发现Li2CO3的结晶度、形貌会影响Li-CO2/O2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基于以上研究基础,我们通过高能球磨法制备了不同结晶度的Li2CO3,并探究结晶度对Li2CO3电化学行为的影响。降低Li2CO3的结晶度,可以降低Li2CO3的分解电压,增大电子电导率,促进分解动力学,并有效抑制充电过程中1O2的形成。在Li2O2电池体系中可获得相同的结论。此外,降低Li2CO3的结晶度,Li2CO3的分解机制也发生改变。随着Li2CO3结晶度的降低,碳参与Li2CO3的分解反应,该分解机制没有1O2的产生。为了进一步论证第二个工作中1O2相关的结果,我们将Li2CO3引入Li2O2中,调控Li2O2/Li2CO3的比例。同样发现引入Li2CO3可以有效抑制Li2O2分解过程中产生的1O2,且随着Li2CO3含量的增大,抑制作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