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沙尘辐射效应
青藏高原
沙尘排放
摘要: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通道,塔里木盆地在新时代依然扮演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区和关键区的角色。受塔里木盆地热力作用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群构成的深盆地地形效应的共同影响,盆地春夏季形成3-5 km高度“超高”大气边界层结构以及大尺度时空范围的沙尘滞空独特现象。此类滞空沙尘层辐射强迫可加热与青藏高原地表海拔接近高度的盆地大气,诱导青藏高原热源范围向塔里木盆地上空延伸。青藏高原春夏季大气热源向塔里木盆地延伸的变化特征及其热力强迫对沙尘排放的影响机制,是一系列亟待深入研究的区域气候变化新问题。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基于原位观测开展塔里木盆地滞空沙尘特征及其辐射效应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我们分析了塔里木盆地沙尘气溶胶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青藏高原大地形对盆地沙尘气溶胶垂直分布的影响。另一方面,分析了塔里木盆地滞空沙尘辐射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定量评估了塔里木盆地滞空沙尘辐射效应对临界起沙风速、沙尘水平通量等关键起沙参数的影响,探究了滞空沙尘辐射效应对沙尘排放的影响机制。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厘清了塔里木盆地沙尘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边界层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沙尘污染条件下,沙尘气溶胶数量与粒径之间均呈幂函数分布。随着沙尘天气的发生,PM1.0/PM2.5、PM1.0/PM10和PM2.5/PM10的平均值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但相较于盆地南部,腹地有更多较大颗粒的沙尘气溶胶被释放到大气中。晴空时,塔里木盆地腹地和南部的平均对流边界层高度分别为3.94和2.84 km,大气中的沙尘气溶胶显著抑制了对流边界层的发展,且对流边界层高度与沙尘污染等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对流边界层高度与近地表沙尘气溶胶浓度之间呈幂函数分布。
(2)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形对塔里木盆地沙尘气溶胶垂直分布的影响。随着青藏高原地表海拔的降低,以700 h Pa为分界,塔里木盆地沙尘气溶胶垂直分布呈现出高层沙尘浓度减少而低层沙尘浓度增加的特征。从整层来看,随着青藏高原地表海拔降至3000、2000和1000 m时,沙尘气溶胶浓度较原始地形分别平均增加了8.52、24.03和43.05%。因此,塔里木盆地低层沙尘气溶胶浓度的变化主导着整层的变化情况。随着青藏高原地表海拔的降低,塔里木盆地的对流边界层高度、10 m风速、近地面气温、大气稳定性和垂直环流等气象条件的变化能够充分解释青藏高原地形对塔里木盆地沙尘气溶胶垂直分布的影响。
(3)获取了塔里木盆地滞空沙尘辐射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塔里木盆地滞空沙尘辐射效应强度,从季节分布来看,春季(平均OMR为0.30 K)强于夏季(平均OMR为0.13 K);从区域分布来看,南部(春、夏季的平均OMR分别为0.31和0.17 K)强于北部(春、夏季的平均OMR分别为0.28和0.12 K)。塔里木盆地上空500-300 h Pa范围存在异常暖层,春、夏季异常暖层的平均加热强度分别为2.53和1.39 K。春、夏季,滞空沙尘辐射效应对异常暖层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3.77和10.25%。塔里木盆地滞空沙尘辐射效应诱导青藏高原热源向北延伸,提出了青藏高原热源“北扩”的概念。
(4)阐明了塔里木盆地滞空沙尘辐射效应对沙尘排放的影响机制。不考虑沙尘辐射效应时,春(夏)季的临界起沙风速为4.69 m/s(4.75 m/s);考虑沙尘辐射效应时,轻度、中度和重度沙尘污染条件下,春(夏)季的临界起沙风速分别为4.62(4.71)、4.62(4.72)和4.61 m/s(4.72 m/s)。春、夏季,滞空沙尘辐射效应对沙尘排放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0-6.1%和2.8-3.6%。根据沙粒跃移物理机制,滞空沙尘辐射效应使得空气拖曳力增强,导致更多沙尘气溶胶粒子脱离地表而被释放到大气之中,这可能是滞空沙尘辐射效应引发沙尘排放增强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反,沙尘排放的增加将会为滞空沙尘层提供补给。因此,二者呈正反馈关系。
综上,本文主要从原位观测的角度系统地开展了塔里木盆地滞空沙尘特征及其辐射效应研究,不仅填补了塔里木盆地沙尘气溶胶垂直分布原位观测的空白,还以滞空沙尘辐射效应为纽带,提出了青藏高原热源“北扩”的概念;并定量获取了滞空沙尘辐射效应对沙尘排放的影响,阐明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为深入理解塔里木盆地沙尘辐射效应对区域沙尘循环的影响以及青藏高原热力动力作用对中亚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等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