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Bi2O3
Gd2O3
纳米纤维
静电纺丝
X射线防护
摘要:
自从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Wilhelm Conrad Roentgen)发现X射线以来,X射线就广泛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但长期暴露于X射线辐射下有风险,因此亟需开发X射线屏蔽材料,以保护需要接触X射线照射的工作人员。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的X射线屏蔽材料是铅(Pb)基材料。但研究人员发现Pb厚重、且在40~88 ke V内存在X射线的弱吸收区,此外,Pb的生物毒性一直是悬在研究人员心中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如何找到一种新的材料来替代Pb,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最近几十年来,包含铋氧化物(Bi2O3)、钨氧化物(WO3)和铜氧化物(Cu O)等高Z元素的金属氧化物被广泛研究,以期代替铅而成为新的X射线屏蔽材料。当X射线的能量与原子的K层或L层电子的结合能非常接近时,会发生共振吸收,因此屏蔽效率急剧增加,而在吸收边之前会出现X射线的吸收盲区。但由于每个元素都有独特的吸收边存在,所以对单组份高Z元素来说,在0~100 keV范围内实现X射线高屏蔽效率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甚至是不可能的。为了克服这个挑战,研究人员将多种高Z元素(Bi/W、Bi/La、Bi/Ce等)以浸渍、涂覆或者涂层的方法与纺织物结合,旨在充分利用每种元素的K吸收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材料的X射线屏蔽效率。但是,上述材料都是功能涂层与纺织物的结合,高X射线屏蔽效率牺牲了其透气性、轻质性,导致其可穿戴性非常差。另一方面,粉末状的功能颗粒易团聚脱落,造成材料的耐久性较差。因此,需开发透气、轻质、高效的X射线屏蔽材料。
本文以柔弹性Bi2O3/Gd2O3纳米纤维材料的构建及其X射线防护性能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首先,提出了X射线双相吸收剂微观/介观构建策略,构建了可拉伸仿贝壳珍珠层的Bi2O3/Gd2O3纳米纤维块状材料,研究了材料结构与X射线防护性能的本构关系,确立了材料具有最佳应用特性时所具有的理化结构特征。进一步地,提出了“晶界强化”新策略,构筑了柔性的Gd2O3纳米纤维膜,进一步利用纤维微互锁与晶粒互融的界面双重自增强策略,柔性引入Bi2O3纳米纤维膜,构建了Janus结构的Bi2O3/Gd2O3纳米纤维膜,研究了X射线入射方向对其二次辐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根纳米纤维的仿生三维组装新策略,制备了具有纳米纤维陷阱阵列结构的Bi2O3/Gd2O3纳米纤维气凝胶,进一步研究了X射线在纳米纤维气凝胶内部的传输行为,明晰了气凝胶结构、Bi2O3/Gd2O3纤维比例对材料X射线吸收性能的影响规律,确立了气凝胶在具有最佳应用性能时所应具有的结构特征。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总结如下:
(1)受贝壳珍珠层结构的启发,制备了具有层间微拱结构的Bi2O3/Gd2O3纳米纤维块状材料,材料的可拉伸性主要来源于两部分:层间微拱结构和PU本身的弹性,且其在100%应变下500次拉伸后塑性形变较小(<20%)。另外,自行搭建了X射线屏蔽效果测试系统,利用宽射束X射线测试了类贝壳块状纤维材料对X射线的屏蔽效果,研究了Bi2O3/Gd2O3的比例、材料厚度、X射线入射能量对材料屏蔽效率的影响,在90 ke V以下,Bi2O3和Gd2O3具有互补的K吸收边,可对10~90 ke V能量范围内的X射线产生协同吸收。管电压为120 k V时,Bi2O3/Gd2O3纳米纤维块状材料对X射线的屏蔽效率可达90%。
(2)引入晶界强化策略,制备了柔性的Gd2O3纳米纤维膜,报道了一种新的Janus界面工程策略,构建了具有微/纳尺度双重自增强的Janus结构柔性Bi2O3/Gd2O3纳米纤维膜,该策略促进了Bi2O3/Gd2O3纳米纤维之间的原位微互锁和Bi2O3/Gd2O3纳米晶粒之间的融合。测试了X射线从不同方向入射到FJNMs时材料对X射线的二次辐射。我们认为当X射线从Bi2O3面入射到材料时,其二次散射更小。这是因为X射线光子与Gd2O3倾向于发生康普顿散射,而与Bi2O3主要发生光电吸收效应。另外,发现材料具有较高的透湿性(11.2 kg m-2 day-1)和透气性(>30 mm-1),说明其在可穿戴X射线防护服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受天然树叶的光合作用及六边形捕光结构启发,利用静电纺丝和冷冻干燥法,通过操纵一维Bi2O3和Gd2O3纳米纤维在三维空间内的组装,制备了超轻超弹的Bi2O3/Gd2O3纳米纤维气凝胶,引入分子动力学模拟了Bi2O3和Gd2O3纳米纤维的组装过程,研究了纳米纤维陷阱的成型机制。Bi2O3和Gd2O3可对90 ke V以下的X射线进行协同吸收,同时X射线在纳米纤维陷阱中可多次散射,最大化X射线与Bi2O3/Gd2O3纳米纤维的碰撞概率。测试了不同比例Bi2O3/Gd2O3纳米纤维的BGAs的X射线质量吸收系数,发现当Bi2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