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τ轻子半轻衰变
CP不对称
手征微扰理论
共振态手征理论
低能常数
形状因子
前后不对称
角分布
新物理
摘要: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SM)不能很好地描述中微子质量的起源、宇宙中正反物质的不对称、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以及其他反常信号(如μ子反常磁矩实验测量与理论计算约有4σ偏差),这意味着可能存在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τ轻子比较重(mτ=1776.86MeV),是唯一可以衰变到强子末态的轻子;此外,τ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其实验背景非常干净。因此,τ轻子半轻衰变是研究低能强相互作用、检验标准模型和寻找新物理信号的理想场所。
本学位论文主要从模型无关的有效场理论出发,研究了 τ轻子半轻衰变过程中的新物理效应。首先,基于2012年BaBar合作组首次探测到τ→ KSπvτ衰变过程中的CP不对称与标准模型预言值存在2.8 σ的偏差这一现象,我们在模型无关的有效场理论框架下对τ→ KSπvτ衰变进行了详细的唯象分析。在Belle实验测量的四个不同Kπ不变质量区间中的CP不对称和衰变分支比的联合限制下,我们给出了标量和张量新物理参数的虚部的允许空间,其最佳拟合值分别为Im[εS]=-0.008±0.027和Im[εT]=0.03±0.12。基于该最佳拟合值得到的与时间相关的CP不对称,几乎在整个Kπ不变质量区域都显著地偏离标准模型预言值,从而可以用来探索标量和张量新物理算符的效应。
其次,虽然T-→ωπ-vτ是探测二类流的场所之一,但在标准模型中,一类流对该过程仍起主要贡献,而目前对一类流的研究仅停留在标准模型层次,并无过多的工作来考虑超出标准模型的一类流的贡献。因此,我们在模型无关的低能有效场理论框架下研究了τ-→ωπ-vτ过程中由新物理引起的一类流的效应。鉴于τ-→ ωπ-vτ衰变中的张量形状因子未知,我们采用手征微扰理论和共振态手征理论计算了描述真空到ωπ强子矩阵元的矢量和张量形状因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构造了所需的矢量共振、赝标介子与张量外源场相互作用的手征拉氏量LVTP;并在考虑QCD短距离贡献和谱函数的实验限制的基础上,通过已知的赝标介子有效拉氏量中的耦合常数间接地确定我们所需的共振态手征有效拉氏量中的低能常数。利用得到的描述真空到ωπ强子矩阵元的矢量和张量形状因子,我们预言了τ-→ ωπ-vτ衰变过程中前后不对称的分布情况,发现其标准模型贡献严格为零。因此,该观测量中的任何非零信号都将是新物理效应的证据。
最后,为了探究τ轻子自旋信息是否会带来其他更明显的新物理信号,我们使用螺旋度振幅的方法保留粒子自旋信息,构造了τ →KSτ衰变中的九个角观测量。同样地,在低能有效场理论框架下,我们预言了这九个角观测量随Kπ不变质量平方q2的分布情况。其中,角观测量Iss2s中标准模型效应和标量新物理效应都严格为零,这表明该观测量中的任何非零的效应都将是张量型新物理算符的贡献。然而,若新物理参数取第一个工作中所得数值结果,则这些角观测量仍无法区分标准模型和新物理的贡献。因此,我们重新定义了对新物理更敏感的、依赖于时间的CP不对称观测量,并得到其随q2的分布情况。同样,可观测量Iss2sACP中标量新物理效应与标准模型效应都为零,是探测张量新物理信号的理想场所。
显然,上述结论非常依赖于对应过程的相关实验数据。伴随着Belle Ⅱ和我国的超级陶粲工厂等大科学实验装置的运行,我们将获得更多、更为精确的τ轻子半轻衰变的实验数据。同时,借助于愈来愈完善的理论研究方案,我们可以通过τ轻子半轻衰变过程,对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进行更精确的检验和对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信号进行更有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