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北京谱仪实验
超级陶粲装置
J/ψ
超子
辐射衰变
CP破缺
电磁量能器
摘要:
粒子物理是研究微观世界物质最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前沿学科,标准模型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对粒子物理的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但在一些最基本的科学问题上,如描述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QCD)的非微扰性质、物质-反物质的不对称性等,标准模型仍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更多理论和实验的协同研究。
基本相互作用的对称性在粒子物理中处于重要地位。QCD的SU(3)对称性是描述轻夸克间相互作用的有效规则,但在超子弱衰变中s夸克与u,d夸克的质量差不可忽略,导致SU(3)对称性的部分破缺。此外,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参与可进一步破坏SU(3)对称性。因此超子的弱衰变机制和非微扰QCD对超子衰变性质的影响是强子物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电荷共轭-宇称(CP)对称性是粒子物理中的另一基本对称性,其破缺有望部分解释宇宙中物质-反物质的不对称性。重子的衰变宽度是寻找直接CP破缺的重要研究对象,而超子的弱衰变可能因宇称破缺振幅与宇称守恒振幅的干涉而存在非零的衰变参数,是另一重要的CP观测量。超子的弱辐射衰变可用于检验SU(3)对称性,同时也是研究低转移动量条件下强、电磁、弱相互作用之间耦合的重要观测对象。测量超子弱辐射衰变过程的绝对分支比及衰变不对称参数在验证各类超子弱辐射衰变理论,构建超子衰变机制的统一理论,以及确定重子手征微扰理论中的关键参数等研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研究超子的弱辐射衰变有助于深入理解非微扰QCD与电磁、弱相互作用的耦合以及超子的内部结构,是检验超子衰变中SU(3)对称性和CP对称性的重要途径。
北京谱仪(BESⅢ)实验已采集大量具有独特自旋关联的超子对样本,是研究超子衰变的理想场所。本论文基于BESⅢ实验收集的(10087±44)× 106 J/ψ事例样本,通过J/ψ→∑+(→pγ)∑-(→pπ0)及J/ψ→Ξ0(→Λγ)Ξ0(→Λπ0)级联衰变过程,精确测量了 ∑+→pγ和Ξ0→ Aγ过程的绝对分支比及衰变不对称参数。研究得到∑+→pγ衰变过程的绝对分支比为(0.996±0.021stat.±0.018syst.)×10-3,精度相较国际平均值提高78%,且与国际平均值偏离4.2倍标准偏差;衰变不对称参数的测量结果为-0.652±0.056stat.±0.020syst.,测量精度提升34%。研究得到 Ξ0→Λγ 衰变过程的绝对分支比为(1.347≈0.066stat.±0.052syst.)× 10-3,衰变不对称参数为-0.741±0.062stat ± 0.019syst.,在误差范围内均与国际平均值一致。本论文首次测量∑+→pγ和Ξ0→Λγ过程的绝对分支比,并在国际领先的精度下实现对衰变不对称参数的测量。相关测量结果对于检验多种超子弱辐射衰变的理论模型,推动超子衰变机制统一理论的建立,以及为重子手征微扰理论提供高精度的实验输入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本论文首次测量了上述两个衰变过程的电荷共轭-宇称(CP)破缺效应,没有观测到明显的衰变分支比及衰变不对称参数的不对称性。
在更高统计量下开展高精度的实验研究是物理学家深入理解QCD的非微扰效应及寻找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的有效手段,这需要更高亮度的基于加速器的粒子物理实验装置。新一代正负电子对撞机实验——超级陶粲装置(STCF)质心能量范围2-7 GeV,峰值对撞亮度在束流能量2 GeV时预期超过5 × 1034 cm-2s-1。其大质心能量范围和超高亮度对探测谱仪的物理设计和研制构成严峻挑战。电磁量能器(EMC)是STCF探测谱仪的核心系统之一,用于精确测量能量在25 MeV到3500MeV范围内的光子,提供物理事例的触发信息和起始时间,以及参与中性粒子的类型鉴别。STCF探测谱仪的EMC系统要求在最高400kHz的总物理事例率,40 krad的累计单元电离辐照剂量以及近1MHz的单元本底事例率条件下,实现1 GeV能量下2.5%的光子能量分辨和5 mm@1 GeV的光子位置分辨。此外,利用时间信息进行中性粒子鉴别、事例触发和定时是EMC设计的一大亮点。在4ns对撞间隔下,EMC应实现0.8ns@100MeV的定时精度以精确测量事例起始时间。
本研究首先开展EMC的物理设计,确定CsI晶体为吸收体,雪崩光电二极管为光电探测器,以及基于电荷灵敏放大器的前端读出电子学的设计方案。本研究发现输出波形斜率及电子学噪声水平是影响EMC定时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而确定对电荷灵敏放大器输出的信号进行波形拟合以测量波形时间的定时方案。该方案在测试中可实现1.1 ns@100MeV的探测单元定时性能。模拟发现最高近1 MHz的本底事例率将导致EMC对1 GeV光子的能量分辨率劣化至5%以上的水平。本论文研究了多种波形拟合算法的抗事例堆积能力,并在模拟中证明基于波形拟合的抗堆积算法可将E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