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Ⅱ型糖尿病
运动
鸢尾素
线粒体融合与裂变
肝脏脂肪变性
摘要: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40只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并联合腹腔注射STZ的方法建立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运动在减轻Ⅱ型糖尿病大鼠肝脏脂肪变性中的作用,并从Irisin/AMPK通路调控线粒体融合与裂变的角度探讨运动减轻Ⅱ型糖尿病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的机制。
研究方法:
将8周龄的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和Ⅱ型糖尿病造模组(DM),正常对照组大鼠给予普通饲料喂养,Ⅱ型糖尿病组大鼠则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四周后,对Ⅱ型糖尿病造模组大鼠进行腹腔注射STZ,剂量为30mg/kg,对照组则注射相同剂量的柠檬酸钠缓冲液。造模后的第三天和第七天采集尾部静脉血样检测大鼠随机血糖,若血糖浓度>16.7mmol/L则为造模成功。随后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再随机分为Ⅱ型糖尿病组造模组(DM)、Ⅱ型糖尿病运动干预组(DMEX)、Irisin拮抗运动组(DMExRg)。在正式跑台运动干预之前先进行一周的适应性运动,跑台速度由10m/min逐渐增加到18m/min,坡度为上坡5°,随后进行8周的正式运动,速度为18m/min,时间为45min,每周运动5天。在正式运动期间,对Irisin拮抗运动组大鼠进行RGDyk的注射,注射形式为静脉注射,注射剂量为2.5mg/kg,注射浓度为1mg/ml,每周注射2次,而运动组则进行相同剂量的DMSO溶液注射。实验过程中,每周三对所有大鼠进行体重和血糖测量并记录,为后续实验提供数据支撑。所有干预结束后,腹腔注射乌拉坦麻醉所有大鼠,采集腹主动脉血样以及肝脏标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Irisin、TG、TC、ALT、AST、HDL-C、LDLC以及FBG和FIN水平并计算出HOMA-IR;HE和油红O染色评估大鼠肝脏脂肪变性水平;免疫荧光检测大鼠肝脏Drp1、Mfn2荧光表达变化;RT-qPCR检测大鼠肝脏FNDC5、AMPK、Drp1、Fis1、OPA1、Mfn2 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脏Irisin、AMPK、Drp1、Fis1、OPA1、Mfn2蛋白表达变化。实验结束后,使用Graph Pad Prism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D描述,当p<0.05时,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
研究结果:
1.大鼠体重变化:实验正式开始之前,各组大鼠基础体重的差异并无显著性。实验开始后,DM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体重明显下降(p<0.05),而DMEX组与DM组相比,体重明显上升(p<0.05)。DMExRg组大鼠与DMEX组相比体重虽有下降,但未见统计学差异。
2.大鼠血液代谢相关指标变化:DM组与CON组大鼠相比,FBG和FIN以及血清TC、TG、LDL-C水平明显上升(p<0.05),而与DMEX组大鼠相比,则显著下降(p<0.05)。然而,DM组大鼠血清Irisin和HDL-C水平要明显低于CON组(p<0.05),而与DMEX组相比,却明显上升(p<0.05)。此外,DMExRg组大鼠血清TC、TG以及FIN和HOMA-IR水平要高于DMEX组,而血清LDL-C和FBG则并无显著性差异。
3.大鼠肝脏质量、ALT/AST水平以及HE染色和油红O染色结果变化:与CON组相比,DM组大鼠肝重、ALT以及AST水平显著上升(p<0.05),HE和油红O染色显示细胞排列紊乱、肿胀并有大量的脂肪空泡和脂滴。而DMEX组大鼠肝重、ALT以及AST显著低于DM组(p<0.05),HE和油红O染色显示肝细胞排列更为整齐,结构更清晰,脂肪空泡和脂滴明显减少。
4.大鼠肝脏线粒体融合裂变相关分子免疫荧光表达变化:DM组大鼠肝脏Drp1、Fis1荧光强度显著高于CON组(p<0.05),而OPA1、Mfn2荧光强度要显著低于CON组(p<0.05)。与DM组相比,DMEX组大鼠肝脏Drp1、Fis1荧光强度明显下降(p<0.05),而OPA1、Mfn2荧光强度要高于DM组(p<0.05),然而采用RGDyk阻断Irisin受体信号后,DMExRg组大鼠Drp1和Fis1荧光强度要高于DMEX组(p<0.05),而OPA1和Mfn2的荧光低于DMEX组(p<0.05)。
5.调控大鼠肝脏线粒体融合裂变相关基因与蛋白表达变化:与CON组相比,DM组大鼠肝脏线粒体裂变因子Drp1和Fis1的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而肝脏线粒体融合因子OPA1和Mfn2的mRNA和蛋白表达却明显下降,并且肝脏FNDC5的mRNA和Irisin以及p-AMPK的蛋白表达也明显下降,肝脏AMPK的mRNA表达则无显著变化。在经过8周的运动干预后,DMEX组大鼠肝脏线粒体裂变因子Drp1和Fis1的mRNA和蛋白表达低于DM组,而线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