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太赫兹
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
太赫兹光场调控
超强激光
摘要:
在过去几十年里,太赫兹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在材料、化学、生物医学、通信和安全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在这些应用中,高功率太赫兹源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超短超强激光和固体靶相互作用的等离子体太赫兹源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强场太赫兹源,这种太赫兹源具有单脉冲能量大、场强高、以及频谱宽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围绕超强激光和固体靶相互作用产生的太赫兹源,本文在太赫兹产生、探测和调控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
传统的单发太赫兹频谱探测技术基于电光采样法。但是,这种方法通常具有较低的探测截止频率,难以覆盖等离子体太赫兹源的宽频谱范围。为此,本文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太赫兹频谱测量方案—非共线自相关技术,结合了非共线空间-时间编码和自相关超宽谱探测的优点,可以实现超宽带太赫兹频谱的单发表征。我们自主搭建了一套太赫兹非共线自相关仪,利用强激光-固体靶作用产生的太赫兹源进行了测试,通过与其它太赫兹表征方法对比,验证了非共线自相关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这为后续太赫兹源的频谱调控提供了诊断技术支撑。
受限于太赫兹晶体固有声子吸收等因素,目前要产生中心频率在5-10 THz范围内可调谐的强场太赫兹辐射仍然面临困难。考虑到基于强激光-固体靶作用的太赫兹源支持超宽带的频谱,本文研究了如何调控激光和靶参数,以获得强场窄带的太赫兹辐射。我们提出了利用时域周期整形的超强激光脉冲和固体靶相互作用产生窄带太赫兹辐射的方案。在该方案的原理性验证实验中,使用声光色散装置对激光脉冲进行自适应频谱调制,获得波形包络周期调制的激光脉冲;利用时域整形的激光脉冲辐照固体靶,采用非共线自相关仪测量靶后太赫兹辐射,表明太赫兹频谱具有带宽约2.3 THz的相对窄带成分,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实验通过调节激光啁啾参数,实现了中心频率在5~8.5 THz范围内的调谐。根据测量的太赫兹脉冲能量(>10μJ)和焦斑尺寸(0.2 mm),评估出太赫兹峰值场强高达1 GV/m。
涡环脉冲是一种具有严格的表达式定义的矢量光场,具有径向偏振、空间啁啾、焦点处单周期波形等特点。在超强激光-固体靶相互作用中,激光加速的超热电子束穿越靶后通过相干渡越辐射过程可以产生亚周期、径向偏振的太赫兹辐射。实验上采用抛物面镜轴对称地收集太赫兹辐射并聚焦,使用太赫兹相机、单发电光采样和非共线自相关仪等太赫兹测量系统对焦点附近太赫兹偏振、波形和频谱的时空分布特性进行了多维度表征,表明焦点附近的太赫兹脉冲具有类似涡环脉冲的特征。通过改变激光脉宽,实现了类涡环脉冲的频谱范围从1~9 THz到1~4 THz的调节。
目前超强激光驱动的太赫兹源主要基于亚太瓦~百太瓦激光系统。依托怀柔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的飞秒拍瓦激光系统,我们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基于超强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的太赫兹源产生平台。在初步测试实验中,研究了靶后产生的高能离子和太赫兹辐射随薄膜靶厚度的变化规律。测量表明,在优化的靶厚度处,太赫兹单脉冲能量可超过100 mJ,频谱范围覆盖1~8 T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