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B介子物理
微扰QCD
三体衰变
四体衰变
CP破缺
摘要:
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成功的解释了基本粒子组成及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但仍不能完美的解释CP破缺。CP破缺是粒子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在K介子衰变过程发现CP破缺以来,在理论和实验领域一直受到了特别的关注。CP破缺的来源也是近期研究的热点问题,标准模型中,CP破缺来自卡比博-小林-易川矩阵(CKM矩阵)的弱相角,影响CP破缺的强相角无法准确的确定。CKM矩阵元的精确测量和强相角的来源是确定CP破缺机制的主要问题,也是探索新物理的重要领域。CKM矩阵元的测量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精确,由此产生的误差也越来越小,目前影响CP破缺的主要因素是强相角的确定。粒子衰变过程和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均会影响强相角,从而影响CP破缺。寻找CP破缺的实验结果与标准模型预测的偏差,也是研究和探索新物理的热门领域。过去的几十年中,无论理论还是实验,在CP破缺方面均做出了许多努力,但关于CP破缺的机制仍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重要方面。
重味B介子的衰变过程,是研究CP破缺的理想场所。B介子存在众多衰变道并且已知的衰变道大多存在明显的CP破缺现象,近些年在实验探测和理论计算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B介子两体衰变的研究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比较全面,实验上已有较多的B介子两体衰变的数据结果,其中包括衰变分支比和CP破缺等方面。其中末态介子为PP(P代表标量介子)、PV和VV(V代表矢量介子)的B介子两体衰变理论框架已建立起来,实验数据也基本完成测量。基于标准模型,介子衰变过程的树图贡献和企鹅图贡献提供的强项角和CKM矩阵提供的弱相角是CP破缺的主要来源。三体或者四体甚至是多体衰变过程,由于复杂的相空间等问题理论计算相对较少,由于实验难度的限制相关实验探测的数据也非常少。多体衰变中共振效应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大,由此产生新的强相角,从而影响衰变过程中的CP破缺。与两体衰变过程相比,多体衰变过程蕴含更多的物理信息。探究共振效应对B介子多体衰变过程的CP破缺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检验标准模型和探索CP破缺的来源。
本文研究了在PQCD框架下,?(1020)-ρ(770)-ω(782)矢量粒子的共振效应,对B介子衰变过程的CP破缺的影响。给出了在该机制下混合参数的具体形式;考虑共振效应后总的衰变振幅形式,重点关注B介子三体衰变和四体衰变过程的CP破缺。研究了Bs0→?(ρ,ω)P→K+K-P(P=π,K0,η,η')等多种三体衰变过程,在矢量粒子共振下将混合共振的高阶项忽略,给出总的振幅形式,并对其振幅进行解析计算。随后,通过分析相应衰变过程的CP破缺值与不变质量之间关系曲线图,发现局部CP破缺的实验检测可以在不变质量范围内通过重建的φ、ρ和ω介子的共振态来实现,为未来LHCb等实验提供理论参考。
相对于φ(ρ,ω)共振效应的三体衰变研究,本文进一步研究了φ(ρ,ω)混合机制对Bs0→K+K-K+K-四体衰变过程CP破缺的影响。准两体衰变机制构建Bs0→VV→K+K-K+K-过程,中间态为两个矢量介子,由于复杂的相空间,情况比较复杂。计算该过程的衰变振幅时,需要考虑三个极化方向上的振幅。通过分析Bs0→φ(ρ,ω)φ(ρ,ω)→K+K-K+K-衰变过程,我们可以计算出这个四体衰变过程中的直接CP破缺。已有的实验证据显示,Bs0→φφ→(K+K-)(K+K-)四体衰变由于无树图贡献,衰变过程的CP破缺非常小,趋于零,这与标准模型的预测一致。然而,我们发现当K+K-不变质量处于φ介子区域附近时,如果考虑ρ-ω共振效应,该过程中的CP破缺显著增强,也为探索B介子四体衰变过程CP破缺提供新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