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X射线诊断
非平衡载流子
光折变
法布里-珀罗干涉
信号反演定量
摘要:
核聚变能以其清洁、安全和可持续等显著优势,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2022年12月5日,国家点火装置(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NIF)在实验中首次释放出净增益能量,实现了惯性约束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CF)点火。这一科学里程碑的突破,为我国ICF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X射线诊断技术的局限性,现阶段,对于ICF实验中涉及的内爆物理、辐射输运以及流体动力学等关键过程的理解仍不够充分。
与现役的电真空X射线诊断设备(如X射线条纹相机、X射线分幅相机和真空X射线二极管)及X射线光电导探测器相比,基于光折变效应的干涉式X射线超快诊断技术能够原位测量X射线辐射激发所产生的电荷,并通过光纤进行信号传输。该技术不仅可实现高时间分辨率探测(具备亚皮秒时间分辨潜力),还具有小型化(传感器尺寸仅为数厘米)、抗电磁干扰以及远距离信号传输无失真(光纤传输)等优势,是一种理想的X射线诊断手段。然而,该技术的高时间分辨探测系统及其理论模型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且辐射信号的采集和处理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
为推动基于光折变效应的干涉式X射线超快诊断技术在我国核辐射探测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本文系统地开展了理论和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分析了X射线光子与半导体材料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利用蒙特卡罗方法结合物理模型计算,综合探讨了X射线光子在高原子序数半导体材料GaAs和InP中激发非平衡载流子产生、扩散和复合的物理机制,以及非平衡载流子、辐射诱导的电场和温度升高等因素对半导体材料折射率变化的影响。在30 keV能量范围内,非平衡载流子的极限产生时间小于150 fs,空间弥散范围小于3μm,且折射率变化主要由能带填充、带隙重整化和带内自由载流子吸收三种非平衡载流子效应主导。该结论为X射线的超快探测与信号反演定量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针对超短X射线脉冲源单脉冲能量低,难以有效激发系统响应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光子吸收的时间仪器响应函数获取方法。该方法利用双光子吸收生成与X射线激发类似的非平衡载流子分布,从而有效避免了表面复合和俄歇复合等机制对响应函数的影响。通过比较掺铁半绝缘InP传感器探测到的纳秒级X射线脉冲信号与红外飞秒激光激发得到的响应函数下降沿,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为反演X射线超快信号提供了可靠的时间仪器响应函数。
3.为开展基于光折变效应的法布里-珀罗干涉式X射线超快诊断技术的实验研究,研制了一套用于原理验证的系统。基于半导体材料GaAs和InP,制备了三种干涉式传感器,并优化了光纤与传感器的耦合效率,实现了调制比接近于1的高调制比法布里-珀罗干涉式X射线探测系统。通过双光子吸收实验测试,该探测系统的上升时间可达50 ps,与理论分析的探测系统时间分辨率一致。此外,探测灵敏度是定量分析X射线脉冲信号的关键参数。根据非平衡载流子对传感器光学性质的影响,构建了瞬态探针光相移变化模型,以评估探测系统的探测灵敏度。针对ICF实验中最佳探测的4-8 keV光子能量范围,该探测系统的探测灵敏度优于1.0*10-2 mrad/(keV·μm-2),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根据信号记录模块的噪声水平及理论最大可测量的非平衡载流子浓度,评估了探测系统的动态范围,其动态范围大于80:1。
4.基于高功率激光平台,开展了纳秒级X射线探测和信号反演及定量研究。依据构建的探测系统信号演化模型及评估探测灵敏度,采用共轭梯度反卷积算法和中心差分算法,实现了对满足线性时不变特性的非极限型掺铁InP传感器和长寿命积分型未掺杂n型InP传感器探测得到的X射线脉冲信号的有效反演与定量分析。定量后的峰值辐射通量密度分别为8 photons/(μm2·ps)和7photons/(μm2·ps)。这一诊断技术可为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分析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