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冬天的故事》 血气 正义 悲喜剧
摘要: 《冬天的故事》是莎士比亚的一部颇具特点的悲喜剧,它的前三幕是悲剧,后两幕转为喜剧。剧中西西里国王列昂特斯和波希米亚国王波力克希尼斯的血气、他们各自的血气所代表的正义诉求以及血气的平息,是廓清本剧从悲剧到喜剧的转向的重要线索。莎士比亚是一位兼长悲剧和喜剧的戏剧诗人,《冬天的故事》中悲剧向喜剧的转化问题,体现了莎士比亚兼有而又超越了悲剧诗人和喜剧诗人的哲人式人生理解。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审美教育 课堂教学 实践研究
摘要: 著名的美育理论家蔡元培认为:美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感情教育,它所要得到的,是一种使人格变高尚的内在情感.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普及,“数学美学教育”逐步纳入教育范畴,以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为目标的数学美育旨在对数学知识和数学内涵进行提炼与深化,厚植学生内心,让数学教育更加灵动、立体、深刻.基于此,文章以“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为例,对高中数学美育内涵、本质、规律及表现形式进行深入解读,领略数学美学精髓,提升数学美育水平.
关键词: 辛弃疾 五十弦 破阵子 豪放词 辛词 侠骨柔情 统治区 八百里
摘要: 提到豪放词,我们马上会想到“苏辛”(苏轼和辛弃疾)。人道“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而辛词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醉里挑灯看剑”。二十出头,辛弃疾就已名震宋金。他从金人统治区一路杀出重围,归宋后,他的生活开始由痛痛快快变成憋憨屈屈。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可知,辛弃疾向往的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他梦想的是一路向北,收复失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关键词: 江南古镇文化传播 符号 物质文化 社会文化 审美文化
摘要: 为了解江南古镇文化的短视频传播情况,选取抖音作为研究平台,搜集以乌镇为代表的江南六大古镇短视频数据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目前江南古镇文化传播存在失衡化、片面化、浅表化、同质化等问题,江南古镇仍然是纤弱精致的文化形象,物质文化的传播是主流,社会文化与审美文化的传播有待加强,特别是审美文化仍需挖掘。
关键词: 生态美学 全球生态危机 肯定性 审美经验 自我存在 环链 构造性 人类意识
摘要: 当下,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关键前提,是人类意识到自身是生态环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对生态美学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其生态思维引导人们意识到自然对人类的构造性,意识到自身处于生态环链之中,这种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有限性经验;另一方面,生态美学又是一种审美经验,而审美经验的本质是人类对自我存在的一种肯定性经验。如何将人类的有限性经验视作一种肯定性经验?生态美学需要建构独特的方法论。
关键词: 科幻 喜剧 想象 真实 悲剧
摘要: 《独行月球》融合“科幻+喜剧”的题材优势,以“星月之恋”的爱情线索串联故事情节,在科幻题材的严肃背景中发挥喜剧的娱乐优势,达到科幻题材和喜剧类型的共赢。在遵循真实科学观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艺术想象的魅力,平衡科学性和想象性两个特征,以温暖的方式为观众带来惊奇的视觉体验。在人类与自然的对立中造就悲剧美感,述说普通人物面对命运抗争的永不言败、乐观进取、积极振作和持续前进的喜剧精神。
关键词: 以丑为美 审美观 中和美 自然美 艺术人生
摘要: “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极其丰富,有着深厚的思想根基和历史渊源,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奇而又亘古的审美法则。但由于审美主体对“内涵美”的思想理解僵化,创作主体对“人格美”的修养追求淡化,艺术作品对“形式美”的评价标准异化,当下社会出现的“以丑为美”旋风实则偏离了正常的审美观念与价值祈向。在以儒、道、墨、释诸家为主要渊源的中国传统思想中,儒道审美意识作为主导性理据绵延至今,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审美判断与艺术实践。儒道传统审美意识的精神要义虽然不同,儒家持守“中和美”,道家推崇“自然美”,但其核心关切均自然地指向理想人格与审美能力相圆融的艺术化人生。
关键词: 王尔德 喜剧 唯美主义
摘要: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文学史上比较典型的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在他《谎言的衰落》《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自深深处》中都体现了他的唯美主义观点,他最重要的主张便是“为艺术而艺术”。王尔德在童话、小说、诗歌、戏剧领域都有践行他思想的重要作品,他的喜剧作品必然也融入了他的唯美主义观点。本文将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艺理论出发,分析其喜剧中对其理论的体现与融合。
关键词: 审美感知 油画写生 审美经验 艺术作品 油画人物 审美情感 审美意识 审美对象
摘要: 油画写生是艺术家与表现对象对话的过程,它以艺术家自身的视感觉为基础,通过获取视觉对象的真实信息而产生视觉审美感知,激发艺术表现冲动,并进一步与个人的审美情感、审美经验、审美知识以及文化理解相融合,通过审美意识的驱动与塑造技能的结合来将思想物化成艺术作品。这里有三个关键条件,即客观的审美对象、真实的信息感受、真诚的感知表达。
关键词: 有效回应 学科定位 学术实践 哲学研究范式 哲学观念 思考方式 西方学界 规范
摘要: 回顾二战以来西方学界对“什么是政治哲学”的几个流行回答,并指出这些理论回答与学术实践不能有效回应“伯林问题”的原因是它们试图用各自特定的哲学观念去思考政治,只能陷入形而上学的“争吵之中”。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政治”的概念来确定政治哲学的研究对象而与其他规范学科相区别,从考察“哲学”的思考方式人手来明确不同于政治科学的政治哲学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