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产业链 利益联结机制 收益性 进入性 海岛渔村
摘要: [目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能够让多大比例的农户受益,受益程度如何,取决于农户进入旅游产业链的利益联结机制,研究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对农村持续发展、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稳定增收具有重要价值。[方法]文章运用旅游产业链跟踪法,以农户利益联结的收益性和进入性为评价指标,采集黄海北部海岛渔村农户参与乡村旅游产业数据,实证分析农户与乡村旅游产业链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路径。[结果]研究发现,农户-代理商为易进入且高收益路径;农户-技术产品商、农户-电商平台、农户-饭馆或民宿为不易进入但高收益路径;农户-批发零售商、农户-快递公司、农户-加工包装厂、农户-农资供应商为易进入但低收益路径;农户-渔家乐或采摘园、农户-自媒体为不易进入且低收益路径。[结论]政府或村委应支持农户积极开展易进入且高收益路径,引导农户选择易进入但低收益路径作为辅助收入渠道,主导助力不易进入但高收益路径,以村集体、合作社等模式组织开展不易进入且低收益路径,以降低该路径的进入成本并提升回报。并提出关注“女性”“青年”“高抚养比”重点群体,开展技能培训指导“授人以渔”,开发互补性、辅助性、季节性友好型岗,担当领导力和决策力等建议,以期增强农户“换岗增链”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实现农户多环节就业增收。
关键词: 粮食产业链 空间格局 龙头企业 聚集区 地理探测器
摘要: [目的] 探索中国粮食产业链龙头企业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粮食产业链升级与粮食安全战略实施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 文章基于中国粮食产业链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以下简称“龙头企业”)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描述中国粮食产业链龙头企业空间格局演变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分别从资源禀赋,经济资本,粮食产业支持,市场规模,交通便利性,劳动力,全球化,技术水平等因素对中国粮食产业链龙头企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结果] (1)中国粮食产业链龙头企业空间分布属于聚集分布类型,集聚程度在减弱,中游和下游龙头企业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明显强于上游龙头企业。(2)对比2003年、2010年、2018年、2023年这四年的我国粮食产业链的龙头企业空间分布,发现粮食产业链龙头企业的核心聚集区发生变化,但始终围绕在江苏、河南、安徽三地的交界处以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地的交界处。(3)粮食产业链龙头企业在各省分布不均衡,上游龙头企业和下游龙头企业在各省分布不均衡程度逐渐减弱,中游龙头企业在各省分布不均衡程度先减弱后增强。(4)推动中国粮食产业链龙头企业空间格局演变的核心因素在发生变化。[结论] 中国粮食产业链龙头企业的空间格局呈现高密度聚集区逐渐分散并呈现向外扩散的趋势,中游和下游的龙头企业空间集聚度较高,粮食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程度在下降。交通的便利推动了中国粮食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龙头企业空间演变,资源禀赋和粮食产业支持推动了粮食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空间集聚。由此可见资源禀赋、粮食产业支持和交通条件对粮食产业链龙头企业空间布局的影响程度比较强,其他因素影响较小。中国未来可以从技术创新、劳动力水平、全球化方面优化粮食产业链龙头企业布局。
关键词: 规模经济 集聚经济 水稻生产 索洛余值 知识溢出 劳动力池
摘要: [目的]农户适度规模经营在提升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还能够助推村组水稻生产专业化集聚的形成。而村组专业化集聚外部性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如何?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为当前中国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文章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16—2020年26省781村共18 570家农户数据,利用索洛模型一段法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户适度规模经营以及村组专业化外部性对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1)农户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了水稻全要素生产率;(2)村组专业化外部性提高了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在生产率水平较低、非郊区以及非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组影响效力更强;(3)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来源主要是知识溢出和劳动力池效应,而非中间投入共享效应。[结论]在鼓励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要定期评估,确保规模与禀赋匹配,防范规模不经济;要遵循各地区比较优势,宜粮则粮,谨防一哄而上,避免本土产业的逆势发展;要充分发挥村组专业化外部性,在强化知识溢出和劳动力池的同时,也要挖掘中间投入共享的潜在作用。
摘要: 河北省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成立于2015年,现有会员单位600多家,会员企业产能规模占全省70%左右.协会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制度机制,优化人员结构,内控管理外树形象,加强品牌建设,通过推动协会数字化建设,促进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开放式创新 创新绩效 质量管理 二元学习
摘要: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质量是立业之本、强国之策,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必要条件。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提高我国质量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企业是重塑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是质量强国建设的责任主体,而企业创新则是破解上述难题的题中之义。开放式创新可以帮助企业突破边界限制,拓宽资源基础,通过知识共享和协同创新推动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与此同时组织二元学习也逐渐成为驱动企业创新、实现技术追赶与超越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法、Sobel检验和Bootstrap检验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开放式创新通过知识共享和协同创新均有效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其中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开放式创新也能够通过提升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对创新绩效产生间接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在理论层面从质量管理的视角拓展了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在实践上拓展了我国制造业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提升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对企业做好质量管理以最大化开放式创新实践结果提供了重要支撑和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