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等林业院校
大学生
生态文明素养
生态文明教育
摘要: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本研究在综合当前有关生态文明素养以及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路径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生态文明素养定义为"由生态文明理论认知、生态文明意识认可与、生态文明行为认同等 3 方面螺旋式上升而形成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行为准则";同时,根据高等林业院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所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具有的特色,设计了包括学生层面的生态文明素养水平测试和学校层面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评价的调查问卷.该问卷以北京林业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覆盖生态文明理论测试、生态文明意识测试、生态文明行为测试以及生态文明教育开展情况等调查内容,共回收 1013份有效问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等林业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总体状况良好,但大多数学生在生态文明理论认知和意识认可向行为认同转化的过程中存在"态度—行为缺口";高等林业院校仍以采取灌输式生态文明教育方式为主,大学生在实践式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参与度相对较低,所以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欠佳;高等林业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提升高等林业院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高等林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科特色鲜明、实践资源丰富、教育环境氛围良好等自身优势,从以下 3个方面探索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路径.一是充实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加强生态文明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以及在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建设中设置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或融入相关内容等,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大学生教育全过程.二是重视第二课堂隐性教育的作用,通过构建"外在"校园生态环境与"内在"校园人文氛围相统一的生态校园文化平台、依托学生社团创建生态文明类品牌项目以及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增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等专项主题,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熏陶和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促进大学生将生态文明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充分利用作为第三课堂的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通过增设"生态文明"专栏加强生态文明网络阵地建设,通过发挥网络传播有较强互动性和即时性的优势加大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和传播力度,通过鼓励林科及相关学科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生态文明实践促进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论认知和意识认可向生态文明行为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