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农产品流通
B2B电子商务
农产品流通组织
电子商务采纳
TOE
摘要: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问题由流通与销售的渠道建设转向了供求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品质与高效物流的需求,与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农产品供给机制之间的矛盾。电子商务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农产品流通不畅、信息闭塞等问题,从而缓解供求矛盾。因而,不论是政策层面还是行业内部,相关部门或企业都在力求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对农产品流通的积极作用。然而,学界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承担主体尚未统一,已有研究大多围绕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展开。我国的农产品流通环节依旧是以批发市场为主导,该模式中环节多、成本高、加价严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由来已久,已然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加之,农产品流通行业的庞大与特殊性,理论上需要对其进行信息化变革。作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个体工商户乃至小微企业,对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接受意愿并不高,主动性也不足。这与政府推动个体工商户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愿景相背离。此外,相较于B2C模式,农产品B2B模式仍在探索期,有效应用任重道远。因此,分析为何B2B电商的作用未能在传统农产品流通领域有效发挥;如何激发传统从业人员采纳B2B电商,以更好促进流通行业与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融合;如何提高B2B模式的竞争力等,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框架,对农产品流通组织的B2B电子商务采纳进行由宏观向微观的逐层研究。(1)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主要研究方向与重要概念。(2)基于TOE框架的环境(E)开展组织环境分析。主要解决“对该类组织的分析能不能用既有的消费者心理模型?”与“该组织的社群环境是怎样的?”两大问题。结果表明:既有的消费者模型并不适用于组织购买者;组织社群的内部、社群与社群之间都存有冲突,制约了渠道的发展。(3)基于TOE框架的组织(O)开展对组织网络购买意愿的分析。主要解决“组织经营者产生通过网络渠道购买(进货)心理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该部分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对短视频平台中相关从业人员的原始评论资料进行三重编码,归纳出组织网络购买意愿形成的主要“故事线”,并为后文提供假设方向。(4)基于TOE框架的技术(T)开展对组织电子商务采纳的研究。主要解决“组织采纳B2B电子商务进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此部分旨在将技术接受模型(TAM)、理性行为理论模型(TRA)和TOE模型进行嵌套,并依据前文内容提出具体的研究假设,建立实证模型;再设计问卷,以获得实证分析所需的原始数据。最终,本文基于357份问卷,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产品流通组织的电子商务采纳情况,包括个人认知、集体行动、感知有用性等变量对电子商务采纳意愿的影响,并基于实证分析结果,为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研究主要结论包括企业与政府两个层面。首先企业层面:(1)相比较于“有用”,使用更“便捷”对组织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更为强烈。因此,B2B企业需要提供一个快速、安全、高效的B2B平台,匹配组织的进货周期。(2)B2B企业可以利用农产品流通组织经营相对稳定且规律、组织之间具有较强的信任感和互动性等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和推广,更好地满足组织的需求,提升电子商务采纳率。(3)农产品流通组织间的社交属性是社群环境的基础,不同的社交关系会影响组织对社群属性的理解,进而影响决策过程。因此,从长远看B2B企业需要回归市场与组织特性,提供个性化与专业的咨询服务。政府层面:政府为提升农产品流通组织的电子商务采纳,(1)需要建立与完善相应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匹配组织的易用性需求;同时也要依托政策,促进电商平台与组织的对接,降低电子商务使用成本。(2)政府也可以通过培训为农产品流通组织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提高其使用电子商务的信心和能力。(3)政府还需要加强对电商平台和企业的监管,确保网络交易的公平性和透明度,维护市场秩序,也要与企业合力营造有利于电商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