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陪都重庆 中华民族 大后方 民主宪政运动 放行 抗战 奋斗 民主政治
摘要: 参加民主宪政运动参与组建民主政团同盟 抗日战争中后期,国统区先后爆发了两次民主宪政运动,这是以各民主党派为主要发起者和活动主体,在中共积极参与和推动下,以反对专制政治、实行民主政治为终极目标的政治运动。
关键词: 大桥 箱梁 现浇支架 施工方案 比较 改进
摘要: 文章介绍新余市袁河渝州大桥主桥箱梁现浇支架的初步施工方案及实施性施工方案,并从支架的结构受力、施工难易程度、主材用量、预算造价及工程资金周转等方面对两种方案进行比较和改进。
关键词: 古蜀 蚕丛 图腾 蟾蜍崇拜
摘要: 蜀地有关蟾蜍的图腾崇拜出现的最早,影响也最大,蟾蜍就是蜀王蚕丛的图腾。蟾蜍崇拜最早形成于4000年前古史传说中的蜀王蚕丛时期,它的影响不仅仅只是在蜀地。在秦统一以后,更是波及全国。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陪都重庆 文学期刊
摘要: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陪都重庆出现了众多文学期刊,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期刊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不仅表明了陪都重庆已经成为战时中国的全国文化中心,同时也确认了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已经体现出中国文学战时发展的主流方向。对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进行全面的整理研究,无疑有助于对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进行价值的重估。
关键词: 张咏 蜀地 诗歌
摘要: 北宋文人张咏两次入蜀,在蜀中创作了不少的诗歌作品。他用诗歌记录了蜀地的民俗风情,抒写了对友人和家乡的怀念。在蜀中的诗歌创作,既体现了张咏"助治"的文学观,也反映出五代余风和巴蜀地域对其诗风的影响。
关键词: 陈独秀 江津县 风波 文章 《大公报》 陪都重庆 国共两党 相关人
摘要: 1942年3月21日,抗战陪都重庆《大公报》上发表《战后世界大势之轮廓》一文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社会各界包括国共两党相关人士都对该文观点及其作者进行猛烈的抨击。而该文作者就是寓居江津县鹤山坪石墙院的陈独秀。此时已经64岁的陈独秀病魔缠身,面对这飞来之“祸”,
关键词: 《峨眉山月歌》 写作地 思乡之情
摘要: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离开故乡的当年在渝州(今重庆市)所写的一首思乡诗,对于该诗的主题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包括写作年份、写作地以及是怀人还是思乡,"思君不见"的"君"究竟何指,诗中的"三峡"究竟是大三峡还是小三峡等等,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写作地的确认,是理解全诗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关键。作者思念故乡,寄情于峨眉山月,不是说我思山月,而是说山月思我,特地来到渝州是望。
关键词: 密码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民国 陪都重庆 电影公司 美国 中国 畅销书
摘要: 赫伯特·雅德礼被称为“美国密码破译之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开启和奠基了美国的密码破译工作,1938年被戴笠聘请到陪都重庆,创建“中国密室”,培养中国学员,可谓抗战中国秘密战线上的第一外援。这位第一外援还是米高梅电影公司的王牌人物,美国畅销书作者,曾出版《美国密室》。
关键词: 陪都重庆 抗战时期 中华民族 委员会 放行 大后方 奋斗 国民政府
摘要: 1938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党派、团体的核心或重要机构先后迁至重庆。1939年1月,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南方局在重庆建立。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简称“解委会”,
关键词: 陪都时期 重庆 法律人群体 特征
摘要: 法律人群体是独特的社会群体。随着法制的近代化,我国法律人群体逐渐形成。在抗日战争的特定历史环境下,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和陪都,众多法学名宿和法律精英荟萃,构成中国近现代法制史上的一大奇观。探讨陪都时期重庆法律人群体的特征,对于我国近现代法律人群体研究具有典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