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唐代 蜀地 梓州药市 成都药市
摘要: 唐代,蜀地兴起了定期专门进行药材交易的市场,先后为梓州药市和成都药市。蜀地形成两大药市的原因:一是蜀地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二是外部环境较为安定,商业持续发展;三是交通便利可供商客往来和药材运输;四是道教兴盛。蜀地药市的形成与繁荣促进了药材资源的交流往来,影响了文学创作,还提供了专业药市的形式。
关键词: 传统技艺类非遗 数字化 跨媒介传播
摘要: 智媒时代,全媒体传播呈现出传播主体数字化、传播过程交互化、传播媒介多元化的特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通过新媒体运营方式进行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面临着非遗文化内涵缺失、非遗集群参与度不足、非遗主体代际失衡、非遗传播渠道单一、非遗短视频商业化严重的窘境。为应对这些挑战,传播主体应建立非遗品牌,扩大其传播影响力;打造特色非遗IP,强化数字化非遗传播;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跨界合作,助力非遗“破圈”发展。
关键词: 隋代 新城郡 北五城
摘要: 隋代蜀地新城郡为南朝宋旧郡,一般认为其故址在今三台县境。结合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山川形胜和民俗调查,参隋大业九年《隋新城郡东曹掾萧平仲诔(并序)》等材料,可以确定新城郡故址应在今射洪市香山镇新城坝。
关键词: 金石学 美学范式 封泥 出土文献 秦汉 蜀地 印章艺术 战国
摘要: 封泥作为古代用印痕迹遗存,是珍贵的出土文献,也是印章艺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蜀地和关中封泥出土以来,封泥从金石学走到考古时代,封泥文字辑录整理和融入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关于印章美学的研究也日益发展。从出土的封泥情况来看,中国古代封泥使用的鼎盛时期主要在秦汉,因此各方面的研究重心也多集中在秦汉封泥,但战国封泥研究价值亦十分重要。
关键词: 地域特征 山水画 巴蜀
摘要: 图式和语言是构建绘画艺术审美的重要元素,在图式的创新和表现语言的探索上,地域性特征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资源,因此探索山水画图式和语言对解构地域特征、创作经典山水范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巴蜀地貌的自然特征为基础,以巴蜀本地山水画创作为出发点,浅谈巴蜀地域特征对本地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李调元 巴蜀文化 《函海》 百科全书式 思乡 蜀地 明清之际
摘要: 蜀地才子李调元,不仅是一个多产的文人,也是一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明清之际,蜀地因战火之故,文化遭到重创,所传古籍甚少,李调元在江浙、京城等地游学为官时,酷爱搜书,以重振巴蜀文化之盛。他的《函海》涉及经、史、音韵、方言、诗歌、金石、绘画、饮食等多个领域,为文化传承发展作出极大贡献。
关键词: 宗教 祥瑞 地方治理 广成集 前蜀
摘要: 杜光庭《广成集》是五代时期难得基本完整保存下来的文集,从中可以看到道教色彩浓厚的前蜀政权基本情况,特别是州县政务的相关内容。通过梳理可以看到,前蜀政权至少有1个府、13个州的地方官员有设醮行为,分布于直隶地区和7个藩镇,数量上占前蜀州(府)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前蜀君臣的崇道行为也至少涉及13个州,分属直隶地区和6个藩镇。前蜀地方官员斋醮活动所涉及内容包括宗教祈福(为己或为公)、祥瑞呈报、地方治理三大类,并且各有交叉。这些内容除了深入展示前蜀政权道教色彩的清晰画面,也能直观反映前蜀地方州县官员利用宗教手段介入政务运行的机制与理念。
关键词: 巴蜀 祠庙 张飞
摘要: 巴蜀地区张飞祠庙按修建主体差异可分为官方祠庙、民间祠庙、行业帮会祠庙三类。官方祠庙应始于蜀汉,但踪迹难考,初为墓祠,两宋范围扩大,在张飞生平行经、戍守地建祠蔚然成风,清代将祠庙祭祀纳入祀典,官方崇祀达到顶峰;民间祠庙至少可追溯至五代,两宋数量增多,一直延续至清;行业帮会祠庙始于清代,与跨地区商业贸易兴起关系密切。不同类型祠庙在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和性质是有差异的。官方祠庙价值取向从纪念“忠义仁勇”转向为显圣“助顺诛逆”,纪念性淡化,神圣性增强;民间祠庙实现了意义重构,从“厉祀”演变为“善祀”;而行业帮会祠庙是张飞祠庙新形态,与传统祠庙的性质、功能有着本质不同。
关键词: 《太平广记》 江津县 江州 岷江 渝州 风物
摘要: 沧桑风物,是千秋岁月的思索,带入历史山重水复。《太平广记》载:“渝州仙池,在江州南江津县界,岷江南岸。其池周围二里,水深八尺,流入岷江。古老传说,有仙人姓然名独角,以其头有角,故名。自扬州来居此,池边起楼,聚香草置楼下。独角忽登楼,命仆夫烧其楼,独角飞空而去,因名仙池。见有石崖一所,向岷江而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