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宋代
川峡四路
教育
特点
摘要:
宋代是蜀地教育发展较快的时期之一。真宗时,蜀地分四路,此四路面临的的客观情况及发展状况不同,因此其教育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本文将具体分析四路教育发展各自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以求尽力客观、详细地了解蜀地的教育发展情况。文章首先梳理了宋代蜀地发展教育所继承的教育基础及面临的制度政策,在此基础之上对川峡四路的教育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展现各路教育发展的不同轨迹。成都府路的教育主要从其基本情况、发展的原因、教育出现的问题及衰败等方面进行论述。成都府路官学的建设数量为川峡之最,并拥有“举天下郡国所无有”的成都府学;而本路书院教育的代表则是眉州,此外混同私学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形式。在类省试、经济技术以及士人家族的支持下,本路教育达到古今之最盛。然本路内各地教育的发展不平衡。在宋蒙(元)战争中,教育进程被迫中断,元明时期再难如宋代之繁盛。潼川府路教育的特点,主要从本路物质资源的开发、教育资源的积累及教育发展的成果三个方面来论述。入宋以来,潼川府路持续开发,积攒了大量的物质基础,并抓住兴学时机创办学校和书院,积累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学校教育与书院教育培育出众多人才,形成了多个与成都府并列的教育中心。宋蒙(元)战争期间,依靠“山城”防御体系,延续斯文。多年的经营让潼川府路的教育在宋代焕发光彩。利州路和夔州路,文章先分述两路教育基本状况及特点,再基于相似性进行对比,从而对两地教育做出更为深刻的认识。首先,分别研究利州东路和西路的学校、书院等教育情况,指出利州东路及西路的教育有一定发展,但东路发展要强于西路,其教育发展缓慢、区域不平衡。随后,对夔州路的学校教育和书院教育进行概述,并从进士数量及风气改善方面对教育的成果进行展示,指出本地教育发展受经济、风气、名人效应和战争等因素制约。最后,基于利州路和夔州路在南宋军事地位的变化,探讨军事对两路教育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川峡四路每一路教育发展的研究及其特点的总结,可以看出在同一区域内,由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同,教育的发展是不平衡性的。但经过宋代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减,可见宋代对蜀地的经营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