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红楼梦》
称呼语
贾宝玉
功能对等理论
摘要: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深刻地反映了清朝历史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所描写的人物多达几百人,人际关系和称呼语复杂多样。贾宝玉作为这部小说的男主人公,是贾府错综复杂的人际网络中的中心人物之一。面对贾府上上下下数以百计的人物,贾宝玉称呼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贾宝玉使用的称呼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称呼语使用传统。称呼语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称呼语的翻译可以实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在目标语读者和源语言文化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让不同民族的人发现彼此称呼语系统中的异同和特色。红楼梦中贾宝玉这一人物的错综复杂又反应清朝时代特色和文化礼仪的称呼语又是如何被翻译成英文的?不同翻译作品中的称呼语翻译又有怎样的特点?本文选取《红楼梦》前八十回作为研究资料,英译本选择了影响力较大的两个译本,分别是: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下简称“杨译本”),大卫·霍克斯和约翰·闵福德翁婿翻译的A Story of Stone(以下简称“霍译本”),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结合直译方法、意译方法和异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对这两个英译本中贾宝玉所用称呼语的翻译进行比较研究。本文研究对象是贾宝玉所用称呼语在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英译本当中的英语翻译。由于贾宝玉所用的称呼语数量和种类较多,为了便于统计、归类和分析,本文对所用称呼语中数量极少且不成系统的非亲属关系的非亲属称呼语进行了省略,把研究对象锁定在数量较多且成系统的对亲属关系的称呼语及对非亲属关系的拟亲属称呼语上,共计237个。首先,在原著中找出所有贾宝玉使用的称呼语,锁定研究对象共计237个,随后将这些汉语称呼语按照交谈对象的不同分为对平辈和对长辈的称呼,又把对平辈和对长辈使用的称呼语进一步细化为对亲属平辈使用的称呼语、对非亲属平辈使用的称呼语、对亲属长辈使用的称呼语和对非亲属长辈使用的称呼语这四类。其后再在两译本中找到对应的称呼语翻译,并对其进行分析。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来探寻两个译本在贾宝玉所用称呼语翻译方面的异同以及二者所使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同时探寻两个译本存在差异的原因。本次研究的有关研究问题包括:(1)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对贾宝玉所用称呼语分别是怎样翻译的?(2)这两个译本对贾宝玉所用称呼语的翻译有何异同?(3)在翻译贾宝玉所用称呼语的过程中两位译者分别主要采取了哪种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贾宝玉所用称呼语在两个英译本当中的翻译情况进行研究。通过比较研究,作者归纳本研究的发现如下:首先,在翻译的异同方面:不同点:第一,霍克斯更倾向于使用人名或人名加其他修饰语来翻译贾宝玉所用称呼语;杨宪益使用人名或人名加其他修饰语来翻译贾宝玉所用称呼语的情况少于霍克斯。第二,霍克斯使用代词来翻译称呼语和省略对称呼语的翻译的情况明显多于杨宪益;杨宪益使用代词来翻译称呼语和省略对称呼语的翻译的情况较少。第三,霍克斯的用词类别数目多于杨宪益,且更加西方化;杨宪益使用的词类别数目相对较少,翻译形式较为单一,且保留了大量汉语特色。相同点:两个英译本在对带数字诸如“大”“二”的称呼语翻译方面均采用省略数字翻译的方式力求达到翻译效果的简洁和清晰,避免由于中西方称呼语文化的差异而给目标语读者的阅读造成困扰。其次,在主要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方面:作者通过比较分析贾宝玉所用称呼语在两个译本中的翻译,发现杨译本在贾宝玉称呼语翻译过程中更倾向于采用直译方法和异化翻译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形式对等;霍译本在贾宝玉所用称呼语翻译过程中更倾向于采用意译方法和归化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功能对等。通过对这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这两个英译本各自具有的特色和局限性,为具有不同阅读背景和阅读需求的读者在选择《红楼梦》英译本的时候提供一些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