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红楼梦
卧云山馆本
版本
摘要:
《绣像石头记红楼梦》由孙桐生在光绪七年(1881)于湖南长沙卧云山馆首刊,其中辑录了太平闲人张新之(号“妙复轩”)的大量评点内容,又称为“妙复轩本”。但为区别于张新之《妙复轩评石头记》一书,并明确刊刻者孙桐生之功,本文据其刊刻书坊称此本为“卧云山馆本”。卧云山馆本的问世是张新之评点首次以刻本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张新之评点的传播提供了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后世了解、刊刻张新之评点的重要媒介。卧云山馆本刊刻于石印技术推广时期,从文字上而言,是雕印本与石印本之间的纽带,在《红楼梦》版本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卧云山馆本版本的探讨,本文没有孤立地看待,局限于这一版本内部的异同,而是将其放入整个《红楼梦》版本史之中,对其版本的来源及其后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细致地探究。进而确定了这一版本的地位,对其加以全方位地、系统地考察。第一章考察了卧云山馆本的版本特征问题。主要从这一版本的存世现状、版本标识及版本次序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简要介绍了笔者目前所能见到的十部卧云山馆本(含两部残本),对其中几部具有特殊藏书印章的版本进行考辨,确定了版本递藏的具体情况;同时从各版本的刊印错误出发,梳理了诸版本之间的内部差异。其次,从刊刻错误、回后套语、异体字等多个方面,确定了卧云山馆本的版本标识,以准确地鉴别卧云山馆本。最后,将目前所见之八部全本进行分类,从其跋语及版式上的变化确定卧云山馆本最少刊行了三次,认为卧云山馆本刊印较多、流传较广。第二章将卧云山馆本与程甲本、程乙本、东观阁本、藤花榭本、双清仙馆本等进行全面比对,确定了现知卧云山馆本的底本来源。首先,通过与程甲本、程乙本的比对,明确卧云山馆本属于程甲本系统,受程乙本影响甚小。其次,经过比对特殊的异文发现卧云山馆本与藤花榭本之间的源流关系,此后又经过大量的异文比对,进一步确定卧云山馆本与藤花榭本的高度相似性。由此确定:就目前可见版本而言,卧云山馆本的底本应为藤花榭本,而非此前学界所言的程甲本、全传本、双清仙馆本。最后,对卧云山馆本中与藤花榭本相异的文字进行了溯源,确定其中一部分参校了东观阁本、双清仙馆本等版本,另外一部分则出于孙桐生的主观修改,体现了他的独特思考。第三章主要从卧云山馆本的刊刻过程及其对此后石印本的影响两个方面展开,确认了孙桐生的突出贡献和卧云山馆本的历史地位。首先,孙桐生对此版本具有重要贡献。通过梳理卧云山馆本的刊刻过程,挖掘孙桐生在卧云山馆本中的突出贡献,明确其整理、刊刻之功。其次,卧云山馆本对“金玉缘”系列影响较大。通过比对“金玉缘”系统与卧云山馆本的异文,全面地梳理小说正文和评点两个方面,认为“金玉缘”系列无论是正文还是张新之的评语皆来自卧云山馆本,尤其是张评部分,作为张新之抄本与石印本之间衔接的纽带,卧云山馆本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