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激光熔覆
原位合成
镍基复合涂层
超声辅助
摩擦磨损性能
摘要:
随着钻探深度的增加,铝合金钻杆由于其低密度、轻自重和高比强度的特点,在超深井和水平井等领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钢制钻杆。然而,与钢制钻杆相比,铝合金钻杆存在硬度和耐磨性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决定采用激光熔覆技术来进行铝合金零部件的表面改性。特别是通过添加陶瓷颗粒SiC来增强Ni基复合涂层,可以显著提高铝合金零部件的硬度和耐磨性。
本文在7075铝合金表面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制备了SiC颗粒增强的金属基复合涂层,以解决铝合金钻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硬度和耐磨性不足问题。通过控制SiC的添加和优化熔覆工艺,实现了对熔覆层的组织和性能调控。研究发现,SiC质量分数对复合涂层的物相组成、组织结构、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有显著影响,且确定了SiC的最优理论含量。在此基础上,观察了添加等质量分数的CrC和碳粉(C)在Ni基复合涂层中原位合成SiC增强相的形状和分布特征。分析了CrC和C原位生成SiC增强相对复合涂层的组织、硬度、热疲劳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剖析了复合涂层在热疲劳实验过程中组织的演变,探索了热疲劳对复合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硬度和磨损性能的影响。另外,借助超声设备辅助优化激光熔覆金属陶瓷复合涂层工艺,研究了超声振幅对SiC-Al Si10Mg-Ni复合涂层的物相组成、宏观形貌、微观组织结构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通过对比直接添加SiC(D-SiC)和原位合成SiC(I-SiC)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分析了SiC含量对复合材料物相组成、微观组织结构、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阐述了磨损机理。所有熔覆区主要由α-Al、AlNi、Al Ni、SiC、MC、MC(M=Fe,Cr)、AlSiC等物相组成。第二相的析出促使晶粒细化,其中,直接添加SiC(15 wt.%)的复合涂层组织较为细化,硬度较高。对比原位合成SiC的熔覆层,采用C粉原位合成的复合涂层表现出更为均匀细化的组织,而采用CrC原位合成SiC的方式则因Cr元素的偏析导致复合涂层中的局部区域晶粒生长不均匀;SiC的加入显著提高了Ni基复合材料的硬度,其中采用C粉原位合成的硬度最优;相比于具有优异磨损性能的D-SiC中(15 wt.%)的涂层,I-SiC的涂层中SiC以小尺寸颗粒(SSP)弥散分布于涂层中,使涂层呈现出了更为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
(2)分析了热疲劳实验后的D-SiC和I-SiC网格熔覆区的物相组成、微观组织结构、硬度以及摩擦磨损性能的演变。热疲劳实验后的主峰α-Al峰值降低;热疲劳后熔覆区组织明显粗化,并且逐渐析出细小弥散的碳化物颗粒;热疲劳后,虽然硬度有所下降,但熔覆区的硬度仍然远高于基体;热疲劳后,熔覆区磨损性能仍然优于基体。熔覆区的热疲劳后磨损机理主要是磨粒磨损、黏着磨损和较为明显的氧化磨损。
(3)超声振动促进了非晶相的形成,导致熔覆层的主衍射峰α-Al强度降低,与Fe Cr和Fe Si相关的衍射峰消失;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和声流效应共同作用下显微组织发生细化,当超声波振幅为50%时,Si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弥散分布于熔覆区中,组织最致密;随着超声波振动振幅的增大,硬度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振幅在50%时硬度值达到最大;在细晶强化、弥散强化、固溶强化的作用下,有效增强了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