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运输机驱动轮
渗层强化
渗层组织与性能
数值模拟
抗磨机理
摘要:
牵引式运输机已经成为丘陵山地运输机械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该类型运输机主要依靠驱动轮上的V型绳槽与钢丝绳接触界面产生的摩擦力进行动力传递。但应用实践表明,随着使用时间与运输距离增加驱动轮绳槽存在严重的磨损问题,磨损后绳槽变宽导致驱动系统打滑失效,极大地限制了运输机在丘陵山地的使用寿命和承载能力。为此,本文采用热扩散渗层强化技术在驱动轮表面制备渗B层、渗V层以进行抗磨强化,并对强化后的驱动轮接触界面进行“接触特性-渗层组织与性能-界面摩擦-服役磨损”多角度系统研究,并构建了渗层强化驱动轮的磨损模型,解析了强化后的抗磨机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绳-轮受力分析与接触特性。推导了钢丝绳缠绕驱动轮张力的表达式,并观察驱动轮各绳槽的磨损情况,总结驱动轮绳槽磨损与钢丝绳张力变化规律的关系;推导了驱动系统最大曳引力计算公式,发现预紧力、缠绕圈数、包角和摩擦系数是影响驱动系统曳引力的主要参数,并依据最大曳引力计算公式,得到满足运输机最大承载重量的运行需求为绳-轮接触部位摩擦系数须达到0.23以上;基于钢丝绳在驱动轮接触点的分布规律,求解每个接触点所受的径向平均压力,为后续摩擦试验提供轴向载荷的数据支撑;建立绳-轮有限元模型,对驱动轮接触界面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接触界面最大应力值为319.12 MPa,将该结果与Hertz弹性接触理论所求得的接触区域最大应力进行比较,验证了绳-轮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并通过模型确定了接触部位的磨损形式和磨损区域。(2)渗层强化驱动轮组织与性能研究。根据驱动轮失效形式,在驱动轮表面进行热扩散渗B和渗V层强化,并对其组织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制备的渗层具有一定厚度且均匀致密。其中渗B层主要由Fe B和Fe2B组成,其硬度值为13.45 GPa,杨氏模量值为489.47 GPa,腐蚀速度为8.14×10-6g/m2·h;渗V层主要由VCx组成,其硬度值为22.08 GPa,杨氏模量值为310.65 GPa,腐蚀速度为6.14×10-7g/m2·h;与基材相比,渗层的力学性能和电化学腐蚀性能均得到显著改善。在摩擦特性测试中,在干燥环境下,45钢、渗B层和渗V层的摩擦系数分别为0.58、0.44和0.47,渗层后摩擦系数下降,表明摩擦特性得到提升;在油润滑条件下,45钢的摩擦系数降至0.12,而渗B层和渗V层的摩擦系数分别为0.27和0.29,这说明油润滑可以有效减轻摩擦,但未处理45钢在油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系数过低,无法满足驱动系统承载能力需求。(3)渗层强化驱动轮摩擦磨损性能研究。模拟工况下开展渗层强化驱动轮摩擦磨损性能研究。在摩擦磨损试验机中进行绳-绳槽摩擦磨损特性参数优化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极差分析法研究各参数对绳槽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载荷和表面接触材料对绳槽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较为显著,而润滑条件和相对滑动速度的影响较为小;此外,在20 N、7 mm/s、渗V层、油润滑的工况下,驱动轮绳槽的摩擦磨损性能达到最优,并符合驱动系统承载能力的要求。通过自制模拟台架,测试在不同条件下基材和强化驱动轮在台架试验后的磨损损失,试验结果显示,渗B层和渗V层驱动轮在干燥和油润滑状态下的磨损量分别为基材驱动轮的1/7、1/5、1/9和1/8,表明渗层强化可有效提高驱动轮耐磨性。最后基于强化后绳-轮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强化驱动轮的磨损过程,揭示了强化驱动轮的抗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