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聚氨酯
二体磨粒磨损
机械性能
有限元模拟
摘要:
聚氨酯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和可加工性,产品形式多样,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建筑家居、运动装备等领域。在实际使用中,聚氨酯材料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工况条件,其中的二体磨粒磨损问题严重限制其性能发挥和使用寿命,对相关设备和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然而,目前对聚氨酯材料磨粒磨损机理的研究相对不足,导致高效耐磨聚氨酯材料的开发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本论文根据聚氨酯磨粒磨损的常见工况条件,从接触载荷、磨粒尺寸、滑动速度三方面着手对聚氨酯材料的磨粒磨损行为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采用宏观的盘-销磨损实验、微观的单磨粒划痕实验以及有限元建模等分析手段,探究了聚氨酯的磨粒磨损机理,以期构建耐磨性能与机械性能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材料的耐磨性能、延长使用寿命提供理论指导。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制备了三种不同硬段含量的聚氨酯样品,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接触载荷条件下聚氨酯的耐磨粒磨损性能与机械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样品的耐磨性能顺序随着接触载荷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在低接触载荷条件下,聚氨酯样品的耐磨性能随着硬段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较高的弹性模量导致聚氨酯与砂纸磨粒之间接触面积减小,进而增加了应力集中,降低了材料的耐磨性能。然而,在高接触载荷条件下,样品的耐磨性能随着硬段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这归因于较高的拉伸强度能够使材料更好地抵抗接触应力,进而提高材料耐磨性能。随着接触载荷的增加,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对耐磨性能的影响所占的权重不同,它们是一对相互竞争的影响因素。在低接触载荷条件下,弹性模量通过影响应力集中主导材料耐磨性能;随着接触载荷增加到一定值,应力集中的差异减小,材料的拉伸强度成为决定耐磨粒磨损性能的关键因素。
(2)研究了磨粒尺寸对三种聚氨酯样品磨粒磨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磨粒尺寸的增加,所有聚氨酯样品的磨损体积均增加,但不同样品的增加速率存在差异。当磨粒尺寸为35μm时,聚氨酯的体积损失随着弹性模量的增加而增加。然而,当磨粒尺寸增加到200 μm时,聚氨酯的体积损失却与弹性模量呈负相关。通过多微凸体接触统计模型,计算了聚氨酯样品与砂纸磨粒之间的真实接触面积和接触应力。结果表明,随着磨粒尺寸和聚氨酯弹性模量的增加,真实接触面积减少、接触应力增大。通过有限元模拟揭示了不同接触应力下弹性模量对材料耐磨性能具有双重影响:在低接触应力条件下,耐磨性能与模量呈现负相关。随着弹性模量的增加,材料与磨粒的接触应力增加,导致耐磨性能下降。然而,当接触应力足够大时,样品的磨损程度受到接触面积的限制,高弹性模量所导致的真实接触面积减小反而提高了材料的耐磨性能。在这一部分工作中,我们进一步揭示了弹性模量影响聚氨酯耐磨粒磨损性能的机理。
(3)通过单颗粒划痕实验探究了滑动速度对聚氨酯磨粒磨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滑动速度会影响聚氨酯材料的粘弹行为,进而影响耐磨性能和粘-滑运动。随着滑动速度的减小,聚氨酯试样在磨损过程中的力学松弛增加,导致动态拉伸强度降低,因此材料的耐磨性能降低。在磨损过程中材料会发生撕裂,撕裂裂纹的扩展导致了滑动系统的粘-滑运动,进而形成周期性的摩擦振动和磨损形貌。此外,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了聚氨酯弹性模量对粘-滑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弹性模量的增加,材料磨损的位置从划痕尖端后侧转移到尖端前侧。在尖端前侧形成的磨屑会随机地附着在尖端表面,抑制材料磨损,进而消除了粘-滑运动。
(4)通过有限元模拟研究了材料机械参数和摩擦因数对耐磨粒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恒定划痕深度条件下,增加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接触面的摩擦因数会导致更大的永久划痕深度,降低材料的耐磨性能。在恒定接触载荷条件下,弹性模量和摩擦因数对耐磨性能的影响与接触载荷的大小有关。在较低的接触载荷下,永久划痕深度随着弹性模量和摩擦因数的增加而增加;在较高的载荷下,永久划痕深度随着弹性模量和摩擦因数的增加而减小。此外,增加屈服强度是提高材料耐磨性能的重要途径。无论加载方式如何,永久划痕深度总是随着屈服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该研究为根据工况条件改善聚氨酯的耐磨粒磨损性能提供了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