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沙粒磨损
氯离子腐蚀
耦合损伤
电化学
微观形貌
摘要:
在海洋、盐湖等含沙含盐的复杂环境中,水力机械同时面临着氯离子的腐蚀损伤和沙粒的磨损破坏,两种损伤模式之间往往存在沿强烈的协同效应,导致金属部件的损伤速率剧增。这一过程中液固两相流动、腐蚀性组分传质、金属表面电化学反应以及颗粒-壁面碰撞等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耦合关系,对这种复合损伤机理的研究提出了挑战。论文针对含沙含盐流体对水力机械磨损-腐蚀的耦合损伤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含有Cr、Ni、Mo等元素的高熵合金因其优异的耐腐蚀性能有望成为服役于高盐度环境中的水力机械的潜力材料,本文选取耐腐蚀性能较为突出的Ni2FeCrMo0.2合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旋转搅拌式磨损-腐蚀装置模拟水力机械内部流动状态,利用失重和电化学方法测试材料在含沙含盐流体环境下的宏观磨损-腐蚀特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获取材料表面的微观形貌特征,探究流速、沙粒因素(粒径、浓度)和Cl-浓度对金属设备在含沙含盐环境下磨损-腐蚀行为的影响规律,分析沙粒-流体-离子-金属壁面的交互作用机制,进而揭示电化学腐蚀与沙粒磨损的内在关系及协同效应,为海洋、盐湖等复杂环境下水力机械的选材和防护提供理论指导。实验结果表明:(1)流速的变化对Ni2FeCrMo0.2合金的磨损-腐蚀耦合作用机制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在低流速时,沙粒动能较小,对较硬金属基体的磨损作用微弱,但对较软产物膜的冲击作用和腐蚀性离子的传质导致磨损促进腐蚀行为在材料损伤过程中占据主导机制;随着流速的增大,沙粒对材料的撞击动能和频率逐渐变大,虽然也通过减薄产物膜厚度促进了腐蚀,但此时磨损随流速的变化呈现指数型剧增趋势,因此磨损作用在高流速下占据了总损伤的主要部分。根据磨损-腐蚀耦合机制可以预测,腐蚀会优先在沙粒磨损导致的塑性变形区域或裂缝中发生,而沙粒的磨损作用也会对最早发生点蚀的部位造成更加严重的破坏(2)沙粒粒径的变化通过产生不同程度的磨损来影响腐蚀,沙粒自身的冲击动能与粒径呈正比关系,小粒径的沙粒无法对金属基体造成严重损伤,但对钝化膜有着一定的冲刷作用,导致局部产物膜破损并暴露金属基体,从而加速腐蚀;随着沙粒粒径的增大,沙粒冲刷导致的材料表面塑性变形及基体剥落更为严重,腐蚀行为受耦合损伤的影响也不断加剧;当沙粒粒径大于0.5mm时,同等浓度下沙粒数量有所减少,使得沙粒对材料表面的撞击频率降低,从而减小了磨损-腐蚀的协同作用,但沙粒的强大冲击力依然对材料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挤压变形。(3)Ni2FeCrMo0.2合金的磨损-腐蚀损伤速率随着沙粒浓度的上升先增大后减小,沙粒的增多加速了对材料的撞击频率,材料表面因冲刷作用越发粗糙,进一步促进了腐蚀的发生;当浓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溶液的粘滞力因沙粒的增多而变大,减弱了沙粒对材料表面的冲击动能,大量的沙粒容易在材料表面撞击后反弹,增加沙粒之间的碰撞次数,从而削弱了磨损速率并降低了对腐蚀的促进作用。(4)Ni2FeCrMo0.2合金在盐水环境中的腐蚀行为主要受阳极氧化过程控制,在经过不断重复的钝化溶解反应后最终在材料表面发生点蚀。Cl-浓度的上升对Ni2FeCrMo0.2合金的腐蚀行为有着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Cl-浓度的临界值在3.5%左右,当低于临界值时,Cl-浓度的升高会加速钝化膜的溶解以增强腐蚀;但超过临界值后,过多的Cl-在加速腐蚀反应的同时会生成大量腐蚀产物堆积在蚀坑内部从而抑制腐蚀。随着Cl-浓度的升高,大量腐蚀产物的形成破坏了金属表面的硬化层,加大了沙粒对材料表面的破坏程度,腐蚀对磨损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