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火箭橇滑块
连续型沟槽表面织构
磨损行为
有限元模拟
摘要:
火箭橇滑块在高速重载服役工况下的磨损问题,不仅是威胁火箭橇滑轨系统安全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更是制约火箭橇发展和应用的技术瓶颈之一。然而,束缚于实测试验分析高昂的试验成本需求且实验室几乎无法复刻高速重载这一极端工况,以及仅通过二维模型或只考虑局部碰撞变形的模拟仿真,尚且未能克服这一问题。在干摩擦条件或贫油情况下,连续型沟槽表面织构表现出极佳的减摩抗磨效应,这对于兼顾减摩抗磨性与结构可设计性于一体的火箭橇滑块是有益的。为减少成本消耗并实现火箭橇滑块三维磨损模拟,本文基于有限元法结合Archard磨损模型以及弹塑性变形理论,采用ANSYS模拟分析软件对火箭橇滑块/滑轨摩擦副简化建模,从接触面的磨损量和接触压力的角度厘清了载荷以及速度因素对滑块磨损行为的影响。结论如下:(1)载荷因素能够显著地影响滑块磨损量和接触压力的变化。当载荷增加时,同一时刻下的滑块磨损量和接触压力均明显增加,且平均接触压力的下降趋势平缓,以致于滑块的磨损状态难以改变,进而造成磨损加剧。(2)速度因素对滑块磨损量和接触压力的影响较为复杂。当速度增加时,同一时刻下滑块仅增加了少许磨损量,而接触压力因滑移距离的增加出现了下降,但平均接触压力的下降趋势却更明显,以致于滑块的磨损状态更早的进入平稳磨损。随后在火箭橇滑块简化模型模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沟槽型织构化滑块磨损行为的有限元模拟。然而,考虑到简化模型无法完全地展示沟槽型织构化滑块接触面接触特征的变化,重新建立了沿滑移方向的沟槽型织构化滑块对称模型且考虑了几何网格更新策略,进而分析了织构密度以及织构宽度因素对接触面的磨损量、Von-mises等效应力以及接触压力等接触面接触特征的影响。结论如下:(1)随着织构密度的增加,与T0光滑表面时显著的前端效应导致的严重偏磨现象相比,沟槽型织构化滑块的磨损均匀且变化连续。而相对于T0光滑表面时明显的应力梯度变化以及应力集中现象,沟槽密度的增加有益于接触面的应力趋于均匀化分布且最大应力的减小幅度也会持续增加,这避免了受力不均造成的破坏。此外,接触压力也随之增加,以致于滑块接触面与滑轨目标面之间接触紧密、间隙更小,并协同沟槽及时清除磨屑磨粒的作用,有效地减轻了磨粒磨损导致的严重磨损现象。因此,仅考虑织构密度因素时,当织构密度为34%(即T3条件下)是最适宜的。(2)随着织构宽度的减小,相较于T0光滑表面时严重的偏磨现象,沟槽型织构化滑块的前端效应减轻、磨损更为均匀,并且整体磨损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织构宽度的减少同样使得接触面应力趋于均匀分布,但不同于磨损的变化趋势,最大应力的减小幅度则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且最大应力从低频率平稳的波浪式下降演变为高频率起伏的波浪式下降。此外,由于不同织构宽度条件下的实际接触面积相同,因此接触压力在数值上几乎一致,但接触压力从断续性压力分布演变为连续性压力分布。因此,仅考虑织构宽度因素时,当织构宽度为270μm(即T3条件下)是最适宜的。(3)总体而言,连续型沟槽表面织构在改善火箭橇滑块的磨损行为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积极效果,这表明通过恰当表面设计获得沟槽型表面织构有望显著降低磨损,亦可为实现兼具减摩抗磨性与结构可设计性于一体的火箭橇滑块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