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柔性环
滚动载流摩擦
材料损伤机制
预紧力
磨损
摘要:
导电旋转关节是实现两个相对旋转运动部件间传输功率和信号的输电装置,属于电传输装置的关键核心部件,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及新能源等领域,其失效将会导致整机装备功率下降甚至功能丧失。滚动导电旋转关节是不同于常规滑动导电旋转关节的新型结构,其电接触部位为滚动运动形式,由内、外滚道和柔性环构成。柔性环依靠自身弹性预紧力装卡在内、外滚道中,由内滚道带动公转、自转并完成内外滚道间的电传输,形成滚动载流摩擦副。滚动电接触技术由美国发明,但相关产品、技术对中国严密封锁。随着整机装备功率、寿命的大幅提升,现有滑动载流摩擦副饱受磨损严重、摩擦力矩高、载流效率低、易产生电弧等问题的困扰。滚动载流摩擦副因磨损低、摩擦力矩低等优势成为未来旋转部件之间大功率、长寿命电传输的择优选项。目前,我国滚动载流摩擦研究仍处于原理探索、样件试制、结构仿真等探索阶段。因此,探索柔性环滚动载流摩擦学性能基本规律,揭示滚动载流摩擦损伤机制,对高端装备用滚动导电旋转关节的设计和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采用滚动载流摩擦试验机,在不同预紧力、转速和电流工况下开展铍青铜环的滚动载流摩擦性能研究,基于接触区域微观结构分析、表面形貌和成分分析等手段揭示滚动载流摩擦损伤机制,主要结果有:
1.铍青铜柔性环的滚动载流摩擦性能:开展不同转速、不同预紧力和不同电流条件下的滚动载流摩擦学试验,研究各因素变量对柔性环摩擦副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总结各因素下的摩擦力与接触电阻及其波动性变化规律。随着转速从240 r/min升高至600 r/min,摩擦副的摩擦力逐渐增加,接触电阻逐渐降低,转速升高提升了摩擦力与接触电阻的稳定性。随着柔性环预紧力从10.2 N增加至20.4 N,摩擦副的摩擦力与接触电阻均逐渐降低,预紧力的增加提升了接触电阻的稳定性却造成摩擦力稳定性降低。随着载流回路中的电流从0 A升高至20 A,摩擦副的摩擦力逐渐升高,接触电阻逐渐降低。同时,电流的增加导致摩擦力稳定性下降。无电流条件下的摩擦力小于载流摩擦条件下的摩擦力,电流的引入促进了摩擦力的提高。
2.滚动载流摩擦损伤机制:通过对柔性环磨损表面微观表征分析,研究不同测试条件下柔性环滚动摩擦副载流摩擦磨损机制,揭示了不同测试条件下柔性环载流摩擦接触表面磨损演变规律,并进一步阐明了铍青铜材料在测试条件下的损伤机制。随着转速的升高,柔性环接触表面损伤严重,载流摩擦磨损机制从前期的氧化磨损与部分黏着磨损转变为黏着磨损与疲劳磨损。转速升高导致接触表面下方材料组织明显变形。同时,转速升高带来的柔性环与内滚道之间较大的速度差,导致柔性环在高转速下围绕公转中心的有效转动减少,产生运动滞后,较大的速度差恶化了接触区域的摩擦,加剧了接触区域材料的损伤。另外,转速升高带来的较为频繁的周期性应力,使的柔性环内部出现疲劳裂纹,加重了柔性环的磨损。随着柔性环预紧力的增加,载流摩擦磨损机制从前期的氧化磨损与部分黏着磨损转变为黏着磨损与疲劳磨损。小预紧力下接触表面较高的滑滚比是导致接触表面损伤加重的主要原因。随着预紧力的增加,柔性环弯曲应力增大,与滚道之间的接触应力升高,铍青铜材料在转动过程中承受大幅度的周期性应力,材料逐渐屈服、疲劳并最终脱落。次表层裂纹的影响加重了材料去除,提高了磨损量。随着载流回路中电流的增加,载流摩擦磨损机制从前期的氧化磨损与部分黏着磨损转变为黏着磨损与疲劳磨损。接触表面下方材料组织变形明显,当电流超过10 A后,较高的电流密度导致铍青铜材料力学性能下降,材料塑性提升,材料组织破损严重,磨损量增加。柔性环载流摩擦体现了复合因素影响下的混合的摩擦磨损演变规律以及接触失效机制。表面损伤与磨损量的不一致验证了磨损演变和失效机制为多因素复合影响的共同结果。
3.基于接触面宽度的载流摩擦性能调控:通过对柔性环接触表面磨损演变规律的归纳和整理,统计了摩擦副载流摩擦性能与摩擦过程中接触面宽度变化的对应关系。同时,基于接触面宽度的变化,对接触面电流密度进行了估算,接触面宽度越宽,接触面积越大,电流密度越低。随着接触面宽度的增加,摩擦力逐渐增大,接触电阻逐渐降低,接触面积的增加促进了铍青铜材料之间的黏着,增大了摩擦力,有利于降低接触电阻,提高导电性。初步探索表明,多柔性环摩擦副设计方案可以起到增加接触面,提高导电性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