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糖原贮积病
儿童
基因
随访
营养管理
遗传学
治疗
摘要:
目的探讨肝糖原贮积病的临床特点、基因特征和随访情况,以期进一步改善肝糖原贮积病患儿的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23年4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诊断为肝糖原贮积病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儿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测序结果。根据基因测序结果将病例数(n)大于3例的进行分组:1组为Ⅰ型(n=8)、2组为Ⅲ型(n=5),3组为Ⅸa型(n=8)。随访患儿生长发育及预后情况,总结儿童肝糖原贮积病的相关临床特点。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研究肝糖原贮积病患儿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确诊年龄(29.1±13.5)个月,伴不同程度的低血糖12例(48.0%,12/25),出现严重低血糖2例(8.0%,2/25);合并身高发育迟缓19例(76.0%,19/25),贫血4例(16.0%,4/25),蛋白尿3例(12.0%,3/25),胆汁淤积1例(4.0%,1/25)。基因测序结果提示,Ⅰa型4例(16.0%,4/25),Ⅰb型4例(16.0%,4/25),Ⅱ型1例(4.0%,1/25),Ⅲ型5例(20.0%,5/25),Ⅳ型2例(8.0%,2/25),Ⅵ型1例(4.0%,1/25),Ⅸa型8例(32.0%,8/25)。三组组间的尿酸、甘油三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转氨酶水平、空腹血糖、乳酸、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比较三组的身高别年龄Z评分,分别为-2.86±1.62、-1.46±1.06、-1.83±0.98,随访至少1年,2组及3组生长发育情况明显较1组改善(P<0.05),Z评分为-2.28±1.07、0.20±1.54、0.10±1.44。随访1年以上,Ⅸa型患儿均已停用生玉米淀粉,转氨酶均正常;4例Ⅰa型患儿目前规律口服生玉米淀粉,转氨酶、尿酸、乳酸正常,其中有监测到低血糖;4例Ⅰb型中1例有反复呼吸道、肠道感染,2例合并克罗恩病;4例Ⅲ型已停用生玉米淀粉,采取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除检测肌酸激酶偏高,转氨酶正常;1例Ⅵ型已因肝功能衰竭死亡;2例Ⅳ型,1例死亡,1例目前转氨酶稍高。结论当发现患儿存在肝大、转氨酶升高、空腹低血糖、生长发育落后等表现时,需要警惕肝糖原贮积病。临床表现、生物化学指标结合基因检测有助于肝糖原贮积病的诊断,同时根据不同亚型的代谢特点,针对性进行营养管理,关注生长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