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拟南芥
高温胁迫
减数分裂
同源重组
甲基化
摘要:
减数分裂是高等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能够影响植物的育性。同源重组导致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雄性减数分裂过程对环境温度的变化敏感。在28℃高温条件下,拟南芥仍可育,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重组的频率增加。但是,超过可育范围的高温胁迫对拟南芥减数分裂过程有何种影响,以及其细胞学机制尚不清楚。为探究超过可育范围的高温胁迫对拟南芥减数分裂过程的影响以及其细胞学机制,设计以下实验展开工作。(1)为了探究高温对拟南芥生殖发育的影响,进行以下实验。在(36-38℃)高温条件下对拟南芥进行处理,发现其种荚变短。使用亚历山大染色法检查其花药中花粉粒的育性,发现经高温胁迫花药中部分花粉粒失去活性并产生体积异常的花粉粒。以上结果说明36-38℃高温会降低拟南芥的育性。(2)使用地衣红染料检查高温胁迫后的减数分裂产物,发现含有较高比例的异常四分体。使用染色体展片法进一步探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发现高温胁迫后染色体呈单价体形态(对照植物产生5个二价体),说明高温抑制了同源重组的发生。(3)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结合着丝粒探针对拟南芥进行检查,探究高温后染色体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导致减数分裂同源配对、联会或减数分裂重组的过程产生了缺陷。单价体的形成导致减数第一次分裂之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不平衡。使用苯胺蓝染液检查花粉母细胞胼胝质细胞壁的形成,发现在四分体时期细胞壁的结构紊乱,部分区域细胞壁增厚,部分区域细胞壁消失。说明高温破坏了细胞壁的结构。(4)使用免疫荧光定位技术对减数分裂过程中微管的行为进行检测。高温胁迫后,纺锤体和成膜体的结构发生变化。高温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纺锤体结构异常。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成膜体结构异常并且染色体分离不均等。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纺锤体结构不完整。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染色体不均等分离产生非整倍体的小孢子。以上实验结果说明高温胁迫破坏了微管细胞骨架的组织,导致染色体不均等分离并产生胞质分裂缺陷。(5)为了探究高温胁迫对同源重组的影响,我们首先检查了高温后DNA双链断裂(DSB)的数量。我们检查了高温胁迫后染色体尚γH2A.X的数量,发现高温处理过的Col-0中γH2A.X的信号下降;而spo11-1-1突变体植物在高温胁迫前后细胞中γH2A.X的信号均处于低水平。说明DSB的产生依赖SPO11蛋白,并且高温破坏了DSB的产生。对DSB修复相关的DMC1蛋白的数量检测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6)由染色体展片法发现高温胁迫后粗线期和双线期染色体没有完成联会配对,推测高温影响联会复合体的形成。为验证这一结论,使用免疫荧光技术对轴蛋白ASY1进行定位。在对照植物中ASY1信号在细线期为点状,在偶线期ASY1信号呈线型。而高温处理之后,ASY1的信号呈点状。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高温影响联会复合体侧向原件的稳定性。(7)我们进一步检查了联会复合体中心元件蛋白ZYP1的染色体定位。Col-0中粗线期ZYP1的信号呈线型,高温胁迫后ZYP1的信号呈点状和片段状。说明高温破坏了联会复合体的形成。(8)在同源重组过程中DSB和CO的分布受染色质上的DNA甲基化状态影响。为了探究高温影响DSB和CO的形成是否通过影响DNA甲基化,我们检查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上的5-甲基胞嘧啶(5m C)。对照条件下,5m C信号主要分布在异染色质区域;经高温处理后,5m C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改变。本篇论文以拟南芥为实验材料探究植物经高温胁迫后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细胞学变化,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试验方法进行严谨的实验。实验方法较为新颖,能够客观反映事实,对植物应对环境变化产生的细胞学生理机制的变化现象探究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