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白内障
牙畸形
遗传性疾病,X连锁
膜蛋白质类
遗传变异
摘要:
目的探讨3个X连锁先天性遗传病Nance-Horan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型和致病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年2月至2018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个中国汉族Nance-Horan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资料。对相关人群进行病史采集,记录家族史,并进行眼科及全身检查。根据病史绘制系谱图并分析遗传方式,初步明确先证者及家系其他患者的诊断。采集3个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运用二代测序筛查、Sanger测序验证目标基因变异位点。结合基因变异的结果,通过序列变异解读指南、MutationTaster和计算机辅助蛋白建模方式探究基因变异的致病性分析和三维蛋白结构变化。结果家系1中5例患者,其中女性4例(年龄分别为42、37、9和7岁)和男性1例(12岁)。家系2中5例患者,其中女性3例(年龄分别为54、32和16岁)和男性2例(年龄分别为26和9岁)。家系3中有8例患者,其中女性5例(年龄分别为69、42、37、35和14岁)和男性3例(年龄分别为10、7和4岁)。3个家系中先证者均表现出晶状体核性混浊,并伴有典型的先天性遗传性白内障的临床特征,面部外形和牙齿未见明显异常。二代测序后发现3个家系NHS基因均有新的变异位点,分别为c.2519_2520del、exon3del、c.3847C>T,其中家系1为无义变异p.(Ser840*)、家系2为外显子缺失变异p.(?)、家系3为无义变异p.(Gln1283*),结合临床和基因测序结果证实3个家系为X连锁遗传病Nance-Horan综合征。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判断变异位点具有致病性,引发三维蛋白结构异常,这可能是导致Nance-Horan综合征的主要原因。结论3个Nance-Horan综合征家系大部分患者患有以核性混浊为特征的先天性遗传性白内障,其致病NHS基因c.2519_2520del、exon3del、c.3847C>T变异为Nance-Horan综合征新的致病性变异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