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神经质
多基因风险分数
家庭环境
皮层厚度
吻侧额中回
摘要:
神经质是特质类人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体情绪的稳定性,其不仅具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基础,还会受到后天环境,特别是个体成长的家庭环境的影响。神经质人格会影响个体对事物的感知,高神经质的个体更容易体验到负性情绪刺激,也对压力事件更加敏感。神经质人格也是罹患许多常见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和焦虑障碍)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因此,全面深入地考察神经质人格的成因,挖掘神经质人格的遗传和大脑结构的潜在机制,对培养健全的人格以及日后神经质相应的情绪障碍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一直以来,神经质是人格领域研究的热点,学者们试图从各个层面来理解神经质人格的个体差异。就心理认知水平而言,研究发现高神经质的个体即使面对相同的刺激,也更容易诱发负性情绪,他们的幸福感显著较低,对于压力事件更加敏感,且也存在较多的身心健康问题。就遗传因素而言,双生子研究发现遗传因素能够解释神经质人格总变异的41%-61%,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揭示了神经质人格与许多遗传位点的变异之间关系密切,且候选基因的研究也证实了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在神经质人格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就后天环境而言,个体成长的家庭环境对于神经质人格的塑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发现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遭受虐待或忽视,以及低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都与高的神经质人格有着密切的联系。就神经基础而言,结构影像研究发现不同神经质的个体其全脑体积、额叶皮层厚度等存在显著的差异;静息态影像研究发现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与神经质人格有关;且大量的任务态影像研究发现在观看不同类型刺激材料时,不同神经质的个体脑区激活的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尽管现有的关于神经质人格的单方面研究结果比比皆是,但很少有研究整合遗传、环境和影像的数据来全面考察这些因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对神经质人格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整合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大脑影像以及生物信息数据库以探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如何对神经质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探究遗传因素、特定的大脑结构基础与神经质人格之间的关系,并试图揭示这种复杂关系背后的底层生物学机制。研究一目的在于探究遗传因素及其与家庭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神经质人格塑造的影响。考虑到神经质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影响的人格特质,本研究借鉴前人神经质的大样本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结果,计算每位被试神经质人格的多基因风险分数,以试图利用神经质的遗传风险预测个体的神经质人格。之后,探究了家庭环境与神经质人格之间的关系,并将家庭环境的各个子维度纳入神经质的多基因风险分数对神经质人格的预测中,探究家庭环境的各个子维度与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神经质人格。结果发现,神经质的多基因风险分数在多个阈值下显著预测个体的神经质人格;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与神经质人格显著相关;且亲密度和情感表达两个子维度都显著地调节遗传与神经质人格之间的关系,在高亲密度或高情感表达的家庭环境中,遗传因素对神经质人格的影响很大,在低亲密度或低情感表达的家庭环境中,遗传因素对神经质人格没有显著地影响。研究二旨在基于基因-脑-行为模型来探究遗传因素影响神经质人格的神经机制。鉴于前人的研究发现,本研究选用大脑皮层厚度进行后续分析。首先,回归被试的颅内体积,重新计算被试的神经质的多基因风险分数,并利用新的神经质的遗传风险预测神经质人格。其次,采用全脑回归分析,考察脑区的皮层厚度与神经质的多基因风险分数之间的联系,并提取每个显著关联脑区的皮层厚度均值。最后,为了探究神经质的多基因风险分数、显著脑区的皮层厚度和神经质人格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回归颅内体积后,神经质的多基因风险分数依然显著地预测神经质人格,其与左侧吻侧额中回的皮层厚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且该区域皮层厚度的均值显著地中介神经质的多基因风险分数对神经质人格的预测。研究三试图借助脑影像的纵向追踪数据探究神经质的遗传风险因素与一年后显著脑区皮层厚度及其改变量之间的关系,之后参考已有的生物信息数据库,试图注释神经质相关基因的功能,以进一步揭示遗传因素影响大脑结构的底层生物学机制,并尝试从共享遗传物质的角度理解神经质人格与许多常见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个体前后时间测得的脑区的皮层厚度存在显著的差异,且神经质的多基因风险分数能够显著地预测个体一年后的左侧吻侧额中回的平均皮层厚度,但脑区皮层厚度的纵向改变量与神经质的多基因风险分数之间不存在显著的联系。基因功能注释发现神经质相应的基因主要涉及的生物过程为细胞或生物黏着、神经元投射导向和轴突导向,涉及的细胞成分主要是神经元和突触,且这些基因也在一些与神经质人格有关的精神疾病(如抑郁和物质滥用)上显著地过表达。简而言之,本研究发现遗传和家庭环境因素都与神经质人格密切相关,且在高亲密度和高情感表达的家庭环境中,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