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系统发育分析
单倍型
福寿螺
海南省
摘要:
目的对海南省福寿螺进行分子鉴定,完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为识别和防控福寿螺的持续扩散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和16S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16S rDNA)基因,对海南省18个县市61个采样点采集的福寿螺样本,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及种群遗传学研究。采集1050只福寿螺,随机对其中632只和577只进行COI和16S rDNA基因测序。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序列构建数据库,COI和16S rDNA数据库分别有1465和641条序列。使用MEGA X和DnaSP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小管福寿螺为海南省优势种(79.9%)。小管福寿螺和隐秘福寿螺在海南17个市县同时存在。基于COI基因,小管福寿螺分为A支(与来自日本和中国福寿螺亲缘关系密切)、B支(与来自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和中国福寿螺亲缘关系接近)和C支(与来自马来西亚、日本、阿根廷、巴布亚新几内亚、缅甸、智利和中国福寿螺亲缘关系近)。基于16S rDNA基因,小管福寿螺分为A支和B支系(与来自马来西亚、阿根廷、菲律宾、美国和中国福寿螺亲缘关系较近)。单倍型网络分析表明,基于小管福寿螺的COI和16S rDNA基因,分别有4个和3个单倍型。隐秘福寿螺只表现出单一的COI单倍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福寿螺样本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最高(Hd=0.679,π=0.053),而琼海市和屯昌县之间的种群分化最大(F_(ST)=0.63)。小管福寿螺和隐秘福寿螺的遗传多样性较低。结论海南省小管福寿螺的COI和16S rDNA序列具有多态性。福寿螺可能被多次引入海南,其中隐秘福寿螺在海南省首次得到确认,尚未记录到斑点福寿螺的分布。海南省小管福寿螺和隐秘福寿螺的遗传多样性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