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完全缓解
CRi
微小残留病
无复发生存
总体生存
表观遗传学
MLL
DNMT3A
全转录组测序
摘要:
本研究论文包括两部分内容:(一)血细胞恢复情况对化疗后获得形态学无白血病状态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影响;(二)急性髓系白血病表观遗传学相关基因MLL和DNMT3A突变对下游基因的调控。第一部分血细胞恢复情况对化疗后获得形态学无白血病状态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ML)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与良好的长期预后密切相关,然而,有一部分AML患者只能获得完全缓解伴不完全血液学恢复(CRi),CRi是一种次于完全缓解的化疗反应,它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其预后意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共纳入了350例初发的成人AML(M3除外)患者,其中230例患者在前两个疗程化疗后获得了CR(179例)或CRi(51例),我们主要分析比较了CR和CRi组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特征,并做了两组患者的预后分析。我们发现,在诊断时,CRi组患者外周血的血小板计数明显比CR组患者低。此外,双等位CEBPA突变在CRi组更常见,而C-KIT突变在CRi组更少见。诱导化疗后,CRi组患者的微小残留病(MRD)水平与CR组患者相比显著升高。生存分析表明,化疗后获得CRi的患者相对于获得CR的患者有着更短的无复发生存(RFS)和总体生存(OS),并且是R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而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HCT)的患者中,CRi对患者预后的不良影响则明显减弱。此外,在多因素分析中,年龄、MLL融合基因、MLL-PTD,以及C-KIT突变也均是影响复发或生存的独立预后因子。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表明,CRi作为一个单独分类的化疗反应具有重要的预后影响,在AML患者获得形态学无白血病状态(MLFS)后的治疗选择中应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第二部分急性髓系白血病表观遗传学相关基因MLL和DNMT3A突变对下游基因的调控随着二代测序技术(NGS)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因突变和转录异常被发现与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和预后相关,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进一步细化的预后分层提供了基础。表观遗传学基因改变在白血病细胞的恶性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AML中重要的高危因素。DNMT3A突变和MLL融合基因均是M4/M5亚型AML中发生率较高的表观遗传学基因异常,常互斥性存在,两者均与老年、发病时外周血高白细胞计数和不良预后有关。在本项研究中,我们收集了13例携带MLL融合基因和14例携带DNMT3A突变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全转录组测序(RNA-seq),两组患者的基因表达谱有着各自的聚类特征。差异基因分析中,我们发现HOXB家族多个基因在DNMT3A突变患者中高表达,同一家族的两个基因PRDM16和MECOM基因分别在携带DNMT3A突变和MLL融合基因的患者中高表达,很有可能在这两种表观遗传学异常的下游途径中发挥着相似的作用。总之,DNMT3A突变和MLL融合基因在M4/M5亚型AML中存在互斥性富集,同时又表现出相似的临床和生物学行为,而它们下游发生转录调变的PRDM16和MECOM基因也具有高度同源性,意味着DNMT3A突变和MLL融合基因之间有着共同的作用通路。以PRDM16和MECOM基因为研究切入点的体内外功能实验可能成为研究DNMT3A突变和MLL融合基因致白血病作用具体机制的一个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