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同源四倍体水稻
新型四倍体水稻
花粉发育
糖代谢
杂种优势
摘要:
同源四倍体水稻是二倍体水稻经过秋水仙碱加倍而成的种质。利用籼型和粳型同源四倍体水稻杂交产生的杂种F具有较强的生物学优势和增产潜力,但是普遍存在育性偏低的情况,难以在生产上直接利用。本室之前的研究发现,栽培稻杂种花粉不育基因(Sa、Sb和Sc)互作是引起同源四倍体水稻杂种F花粉高度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初步发现中性基因Sa和Sb可以克服其杂种的花粉不育。为此,本文以携带有Sa和Sb中性基因的同源四倍体水稻T449为研究材料,首先对该材料本身低育性所涉及的细胞遗传和基因组学等问题进行研究,包括(1)T449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和花粉发育的细胞学;(2)T449全基因组序列变异和花粉发育重要时期的基因表达谱特征。然后,通过与携带有花粉不育基因近等基因系杂交组配具有不同“互作”类型的杂种F,对克服杂种花粉不育性的细胞学和转录组进行研究。最后,通过与新型四倍体水稻杂交组配杂种F,研究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分子遗传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同源四倍体水稻T449主要农艺性状和花粉发育的细胞学T449与二倍体原种E249比较,主要农艺性状包括株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和花粉育性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T449这四个性状分别为为84.50cm、4.25、34.47%和54.09%,E249分别为96.50 cm、7.35、89.38%和94.43%。T449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所经历的时期与E249一样,但前者在减数分裂期的不同阶段均出现多种染色体行为异常的现象,包括多价体、染色体拖曳、染色体落后、微核和分裂不同步等情况。塑料半薄切片结果显示,T449在单核小孢子期糖类分布与E249明显不同,前者糖类大量聚集在花药药隔处;单核小孢子期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明显高于E249。以上结果说明,染色体行为异常和糖类代谢异常可能是导致T449花粉育性偏低的二个重要原因。2.同源四倍体水稻T449全基因组序列变异和花粉发育表达谱研究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以E249为对照,在T449中分别鉴定到了81个SNPs和182个In Dels的纯合突变,这些纯合突变仅有3个非同义SNP和6个大效应的In Del变异。此外,在T449还检测到1794个SVs变异,涉及195个基因,主要涉及细胞死亡、凋亡、细胞程序性死亡等功能途径;检测到60个差异CNVs,涉及到了2个与减数分裂相关的基因,包括Os AM1和RAD17。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与E249比较,T449在减数分裂期和单核小孢子期分别检测到了1645和3299个差异基因,其中75个是减数分裂相关或时期特异表达的基因,包括Os MTOPVIB和Os MOF;在单核小孢子期,蔗糖转运基因Os SUT5、单糖转运基因Os MST1和Os MST8在T449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这些结果显示T449不仅在减数分裂期间出现相关基因的表达异常,而且在单核小孢子期还出现糖类相关基因的表达异常,说明引起同源四倍体水稻花粉低育性原因的复杂性。为了验证差异表达的蔗糖转运基因Os SUT5在花粉发育中的功能,进一步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该基因进行敲除。在E249基因敲除的T1代中,观察到花粉育性降低的现象,说明Os SUT5在花粉发育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3.同源四倍体水稻T449克服栽培稻杂种不育性的效应分析利用T449与携带有不同花粉不育基因座位的近等基因系杂交,组配了3组杂种F(T449×T431、T449×T435和T449×T438),分别代表Sa、Sb和Sc不同座位“互作”类型。利用这3个杂种F,一是观察其花粉育性,结果表明3个杂种F的花粉育性均在70%以上,表现正常;而利用不含Sa和Sb双中性基因材料组配的杂种(T431×T438)F,花粉育性只有12.17%,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二是开展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由T449组配的3个杂种F减数分裂期间染色体异常行为明显比(T431×T438)F的低。三是开展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在比较组(T449×T431)Fvs(T449×T435)F的差异基因数只有110个;比较组(T449×T431)Fvs(T449×T438)F的差异基因数只有85;比较组(T449×T438)Fvs(T449×T435)F的差异基因数只有6个,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说明含有双中性基因Sa和Sb在同源四倍体水稻中可以有效地克服栽培稻杂种不育性。4.同源四倍体水稻T449杂种优势评价及分子遗传研究通过对5个杂种F主要农艺性状统计分析,发现含有Sa和Sb双中性基因的杂种在单株产量方面显示出最高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平均值分别为170.89%和68.67%。进一步对杂种(T449×H1)F进行研究,发现株高、有效穗数、粒长、粒宽、千粒重、实粒数、总粒数、单株产量和结实率具有中亲优势,最高中亲优势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