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
胆色素原脱氨酶
δ-氨基γ-酮戊酸
胆色素原
摘要:
目的:卟啉病是血红素合成过程中酶活性异常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多由遗传突变引起。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 AIP)是其中一种,由于编码胆色素原脱氨酶(Porphobilinogen deaminase PBGD),或称羟甲基胆素合成酶(Hydroxymethylbilance synthase HMBS)的基因发生突变,酶活性降低乃至缺失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临床罕见,易误诊误治,目前国内对其研究甚少。本文旨在寻找中国AIP患者HMBS基因突变的特点,总结基因突变规律,并探讨其可能的功能危害。方法:参与本研究的AIP患者均来自卟啉关爱中心。采用问卷形式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婚育史、有无吸烟饮酒史等)、发病诱因、发病频次等。采集静脉血,采用二代测序、一代验证方法查找基因突变位点。对本研究发现的4个新发突变基因(c.597dup C、c.673_674del、c.653G>A、c.1045_1046del AA)所编码的蛋白质进行亚细胞定位研究及空间结构预测。利用含FLAG标签的野生型HMBS质粒、突变型HMBS质粒转染He La细胞,24小时后,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突变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在SWISS-Mode网站分别输入HMBS野生型和各突变体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建模,利用PDB-Viewer软件分析比较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变化。并同时参照相关文献对部分突变进行功能预测。结果:一般情况:本研究含女性48例,男性8例,发病年龄在17-38岁之间。女性常见诱因:月经>劳累>情绪波动;男性最常见诱因为劳累。基因检测结果:本研究共包含56个AIP家系,基因检测结果发现了35种基因突变,其中14种为文献中未见报道的新发突变。35种基因突变中含14个错义突变(40%),8个剪接突变(23%),9个框移突变(26%),4个无义突变(11%)。35种基因突变分别是c.673C>T(R225X)(13%,发生在7个家系),c.517C>T(R173W)(11%,发生于6个家系中),c.973C>T(p.R325X),(5%,发生于3个家系中),c.267-1G>C,(5%,发生于3个家系中),c.76C>T、c.77G>A、c.331G>A、c.445C>T、c.806C>G,这5种突变各发生于2个家系中,c.92C>T、c.88-1G>C、c.160+3G>T、c.181G>A、c.229T>G、c.469A>T等25种突变各发生于1个家系中。突变最常发生的外显子依次是12>10,第12号外显子(出现9种基因突变占31%)>第10号外显子(出现4种基因突变占11%)>第3、5、7、9、15外显子,第4、14号内含子(均出现2种基因突变)>第8、14号外显子,第6、7、12号内含子(均出现1种基因突变)。亚细胞定位结果:该4种新发突变均不影响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转染质粒后HMBS在细胞质中均有表达,野生型在细胞质中分布相对均匀,而突变型HMBS在细胞质中易于形成聚集现象。空间结构预测结果:本次研究发现c.653G>A(P.G218E)编码的蛋白质空间结构较野生型无明显改变。c.597dup C导致氨基酸编码至200位时发生改变,并在改变后的第8个氨基酸处提前终止,c.673_674del导致氨基酸编码至225位开始发生改变,并在232位时提前终止,这两种突变缺失氨基酸较多,因此对酶结构影响较大。c.1045_1046del AA导致氨基酸编码至第349位时发生改变,并在358位时提前终止,该种突变缺失氨基酸较少,因此该突变对酶空间结构影响相对较小。结论:本次研究中最常见的外显子依次是12号(31%)>第10号(19%),第7号外显子与其他外显子共同居第3位,与国外基本一致。而c.517C>T是本次研究中次常见的突变基因型,也是多个国家最常见的突变。不同的是,c.673C>T作为本次研究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型,目前尚未作为国外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型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