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传播学理论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化传播效果
摘要:
本次翻译实践的原文本选自易中天先生的作品《闲话中国人》。该书是“易中天品读中国系列”丛书六本之一,以通俗简明的语言描述日常生活现象,并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层的文化内核。考虑到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对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所以笔者选取此书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原文本,希望借此增进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了解,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传播理论学家拉斯韦尔所提出的“5W”模式将传播过程概括为传播者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将传播内容传达给受众,进而获得一定的传播效果,较为全面的涵盖了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该理论侧重对传播过程和效果的研究,对于探讨文化传播的效果具有启发意义。由于原文本旨在通过浅层的现象描述揭示深层的文化内涵,大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的使用构成了笔者翻译实践的难点。鉴于此,本论文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聚焦易中天先生《闲话中国人》第一章和第二章汉译英实践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问题,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最佳的文化传播效果。通过对翻译材料进行内容分析,笔者对其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了分类整合,发现其中三类文化负载词出现较多,分别是语言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和物质文化负载词。针对这些文化负载词的特点,结合对此翻译文本的适用性分析,本文从传播学角度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指导原则,即充分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以及注重传播效果。首先,强调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在笔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内容灵活调整翻译方法,对于需要增加信息的地方采取加注,增译等方法,对于信息冗余的地方采取省译的方法。其次,强调受众的接受能力体现在笔者充分考虑到中西方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不同,总是站在受众的角度研究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并采取意译,借译等翻译方法。最后,强调译文的传播效果体现在笔者为使译文读者获取和原文读者同样的信息和阅读感受,避免译文可能出现的文化缺省问题,灵活运用音译加注以及直译等方法使得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作为切入点,通过大量的翻译实例探讨了《闲话中国人》(节选)中文化负载词所遵循的翻译原则,以及译者为实现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所采取的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希望能为中国文化文本的英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启发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