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华夏传播研究 华夏传播学 老子传播学 海峡传播研究
摘要: 2006年,作者进入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工作,从此开启了继承学院华夏传播研究传统以及个人不断创新的学术之路。在过去的13年中,作者一方面发挥学科背景优势,开拓了老子传播学这一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也配合学院的发展构想,闯进了海峡传播研究领域,并在这一过程中,努力将二者汇入华夏传播研究,从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之路。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 媒体融合能力 人才培养
摘要: 我国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建设,促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导致传统的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已经不适用于当今前进的步伐。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对教育进行改革,图款新闻传播学的教育方式,在教育中进行人才培养的思考。本文对新闻传播学的深入了解,寻求发展中对于人才培养的问题,阐述人才培养的现状,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帮助新闻传播学能够培养出优异的学生,为我国媒体输送高精尖人才。
关键词: 公共演讲 传播要素 相互关系 策略运用
摘要: 在传播学理论框架下回顾传播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际传播的基本特征,指出传播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传播效果取决于传者、讯息、受者和媒介相互作用的结果。要取得预期的演讲效果,演讲者必须具备演讲知识和技能并能有效地运用策略。介绍如何组织思想,如何运用语言和辅助手段,以及如何发表演讲等公共演讲策略及其运用,帮助学习者成为合格的和优秀的演讲者。
关键词: 互联网络 传播媒介 知识传播 研究
ISBN: (数字)9787309145830 ISBN: (纸本)9787309145830
摘要: 如今热门的概念如“知识付费”“知识电商”或“内容创业”或许凸显了网络媒介与知识的某种直接联系。然而,这许是时下互联网经济汹涌潮流催生的小小浪花。在几十年的互联网发展史中,在更为久远的媒介发展史与研究史中,媒介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逻辑一直处于“非主流”的状态-人们当然了解媒介可以提供知识,却很少从知识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理解媒介。本书作者希望梳理并提炼媒介研究中并未得到充分重视的“知识传统”,并讨论现有媒介知识研究的侧重与不足。
关键词: 电影
ISBN: (纸本)9787548236368
摘要: 《电影传播学》一书通过对电影传播学中涉及的研究对象、基本问题及电影传播的特性、符号、内容、受众、效果的叙述, 为读者简单讲述了电影传播学涉及的种种问题, 能为初设电影传播学的读者提供一个了解电影传播学的渠道。同时, 作者以中国灾难电影为例, 叙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营销策略、叙事伦理等问题, 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改进策略。
关键词: 传播学
ISBN: (纸本)9787568056885
摘要: 本书从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与未来展望三个维度来梳理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成果。理论框架包括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等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讨论。研究方法包括采用问卷、访谈和大数据基础上所展开的具体研究。未来展望包括研究议题的趋势研判和方法转型的相关讨论。
关键词: 新闻学 传播学 研究 中国
ISBN: (纸本)9787565725364
摘要: 21世纪的新闻传播事业,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参数。多年来,我们反复思索着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为了更有效地集合学界业界力量,搭建一个求真务实的学术平台是有意义的。本书希望能成为新闻传播学界交流提升的一个有力平台。时政新闻是主流媒体的重要内容,全媒体背景下时政传播如何满足受众的需求,是学界和业界面临的新课题。本书围绕”两会”报道的全媒体探索、时政报道如何与大数据结合等议题,探讨了时政新闻报道的观念和策略创新。
关键词: 新闻学 传播学 中国 文集
ISBN: (纸本)9787565725548
摘要: 致敬华夏传播研究的开拓者、华夏传播研究如何切进中国文化的逻辑、愿厦门大学中国传播研究再创佳绩、我与华夏传播研究、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中的传播致效观、我国古代格言中的传播的共同体观念等。
关键词: 艺术传播学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 传承与创新 毛南族音乐
摘要: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正在逐渐地流失,为了让好这些美妙的音乐艺术流传下来,就要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在创新过程中,促进其发展。本文以广西环江毛南族音乐为例,简述其内容,论述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生存困境,并提出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动画电影 文化媒介 跨文化传播 身份建构 审美体验 他者建构 身份指认 传播学
摘要: 从传播学、美学的视域来看,动画电影通过输出工业艺术品、引导受众获取审美体验的形式,有助于完成对于文化主体在地身份建构、他者认同机制确立等社会文化诉求的负载功能。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场域中,动画电影凭借其无限释放的文化想象张力,描绘出倾注感情和思想的心灵图景、富含省思意味的社会景观,由此愈发成为一种跨越种族、性别、阶层的文化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