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西秦腔
民间班社
剧种特征
传播学
社会语境
摘要:
曾经流传在西府地区(陕西省宝鸡市、甘肃省天水市及周边地区)的秦腔被称为“西秦腔”,和当下被称为“秦腔”的“西安乱弹”具有较大区别。但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西秦腔传播语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西秦腔班社唱腔和表演已经在西安乱弹的影响下走向消亡。一直以来,戏班作为西秦腔的承载者,对西秦腔的内容和演出有着重要的贡献,或可称之为西府民间祭祀文化的代表。当老艺人们相继离世,其传承出现断层,西秦腔所代表的地方戏曲文化也逐渐消亡。故此,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对西秦腔及西秦腔民间班社现存的老艺人进行采访,了解戏班曾经的生活样态,同时通过历史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对西秦腔及西秦腔戏班消亡的原因、时间节点进行了分析。本文依托于传播学,将内容置于传播学框架之下,以传播要素对西秦腔及西秦腔班社进行分类阐述,系统性的分析了西秦腔及西秦腔民间班社的流变。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引出问题,列举了国内对西秦腔及西秦腔民间班社的研究现状,具体介绍选取的研究方式和选取案例的简要情况。第二部分为对承载西秦腔的民间班社本体进行梳理,对其过去、现在的生存样态进行描述,较完整的还原了民间班社的样貌。本章对西秦腔民间班社以组成和表演形式做出了两种分类,并根据时代的不同,对其不同时间段的组成形式及生存样态进行描述,并根据采访内容总结了西秦腔班社的两大传承样态。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三、四章。通过对西秦腔演出的方式和内容阐述,明确了一直以来西府农村地区戏曲表演的样态,并对近年来西秦腔整体萎缩的过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总结。在演出方式上,笔者系统性的分析了渠道萎缩的原因,同时按照年代划分,对西秦腔演出渠道在不同时间段的生存样态进行阐释。在内容方面,笔者列出了部分剧本名称,并根据演出场合对剧目进行分类,同时对西秦腔的绝技、历史当中曾出现过的知名班社进行简介。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通过对西秦腔演出土壤的描述,分析出西秦腔与民间祭祀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在这一章中,笔者简单梳理了西秦腔受众的基本情况,同时重点对民间庙会祭祀文化与西秦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明确了西秦腔在祭祀文化当中的唯一性和重要地位。第五部分为论文的第六章,对西秦腔消亡的过程及原因进行总结与反思。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模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体,它包含了音乐、文学、舞蹈、美术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样态,并由演员以具体的唱念做打舞将其展现出来。它的价值不仅是人们大众娱乐模式的一种,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合体。但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日渐式微的传统戏曲已经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应该关注像戏曲这样的中华传统艺术,学习其内在精神,从而弘扬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