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微信表情包
符号学
传播学
传播问题
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软件,消融了人际交流的界限,将人们从信息传播的时空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时,“读图时代”下,图像符号的广泛运用,让微信表情包成为广受大众青睐的沟通载体之一。目前,学术界对微信表情包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研究者仅从语言学、文化传播、人际传播、符号学等单一角度进行讨论,少有论著从符号学和传播学两个角度全面系统的讨论微信表情包的传播问题及其对策。因此,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符号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调查问卷等形式,借助符号学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探讨微信表情的符号分类及特点,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微信表情包的传播对象、传播行为和传播动机,进而分析得出微信表情包的传播效果和问题,最后提出自己的应对策略。本课题主要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综述相关文献,阐述了研究方法,并说明了本课题的创新点之处;第二部分介绍了微信表情包的发展环境和阶段,从符号学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对微信表情包进行分类;第三部分先分析了微信表情包的特征,再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其传播受众和作用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从传播学的角度阐述了微信表情包的传播行为和动机;第五部分是基于微信表情包的用户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了传播效果和传播问题;第六部分根据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引导对策。论文结合传播学和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同时,还基于调查问卷对微信表情包的用户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在传播对象上,微信表情包以人际传播行为为主,基于现实关系网建立,因此微信表情包的传播也呈现强关系为主的特点;在传播行为上,微信表情包具有用户传播的即时性、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和传播对象的精准性。在用户特征上,微信表情包的用户粘性大,微信表情包传播动机主要体现在增加情感表达、获得身份认同、增加交流趣味性、满足“省力”需求这四个方面。微信表情包传播过程中,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在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中突显出来,如扩散非理性情绪、传播黄色低俗信息、表情符号同质严重、用户付费意愿较低等。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从政府、平台、用户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建议即政府完善法律机制,净化网络环境,引导社会舆情,减少非理性情绪;微信平台做好把关,加强审核,制定公约,宣传法规,激励创作,保护版权;用户提高媒介素养,加强文化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