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场所精神
传统书院
现代表达
重生
体验
摘要: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寻一种含有中国传统书院精神却建于异域他乡的孔子学院的设计方法,并以驻非洲某大学内的孔子学院为实例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
作者反对简单、片面的截取传统建筑中的符号或具体形式直接与现代功能进行生硬组合的建造模式。在作者看来,建筑的生成是有一定法则存在的。正如路易斯·康所言,“建筑它有内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成为什么的欲望”。
因此,为重新获得基于传统建筑意识上的认同感促使作者向古代溯源。通过研究中国传统书院建筑,探寻古代书院建筑的产生背景、选址布局特点以及人与建筑、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存在于书院建筑中的内在的场所精神。只有对传统书院有所理解与体会,才能获得它存在的真意,才能在新建的过程中保留其精髓。
中国传统书院的场所精神如何以现代建筑的语言进行重新表述与组织,如何在异域场地的语境下保存原有的精神将决定着孔子学院建筑设计的成败。籍此,本文的第三章便是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相应的设计方法以实现场所精神的现代表达。
论文的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场所精神在孔子学院设计中的应用。这首先需要对现有校园的场所精神、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进行整理分析,然后根据具体的功能要求结合第三章中所论述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孔子学院设计中。这个过程中如何“既符合原有大学的校园环境特质,又融入中国传统书院的场所精神”成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并辅以非洲某大学孔子学院设计作为论证的支持。
正如绪论中所提出的:“在非本土的孔子学院建筑中什么东西消失了,什么东西还将继续存在”是本文最重要的论题。作者以“传统形式与符号的消失使建筑得到和谐,精神的存在使得场所得以重生”作为上述问题的回应,并指出可体验性将作为建筑成败的检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