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日常性
影像数据库
建筑元素
情境空间分析
建筑设计模块系统
摘要:
近年来,随着建筑界与社会大众的互动愈加频繁,建筑不再像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时期那样仅仅被视作一种“物”,而逐渐被视为一种中介系统。由此,在从建筑设计到建筑使用的各环节中,作为终端的建筑使用者影响力空前提高。为缩小“设计-使用偏差”,越来越多的建筑界人士将了解使用者的日常生活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但是受到许多现实因素掣肘,长久以来建筑师都缺乏有效途径综合、深入、客观地研究建筑与使用者真实日常生活的关系。基于上述问题,本文选取了一个以大量影像为载体的日常生活分析数据库作为研究对象,从日常性(everydayness)的视角切入,结合使用经历,以全流程为串联分析其底层架构逻辑、中层操作机制、顶层交互形式;进而结合一个该数据库的应用案例,从信息利用度层面肯定其客观性并对其作出初步评价。其次,本文借助类型学和现象学方法,结合数据库素材,从导致建筑“设计-使用偏差”的两端——建筑师视角下建筑能为人的需求提供的支持,居住者视角下人在真实生活中对空间的感知——相向研究:从设计端出发,以本文经全面观察后总结的身体包容、心理介入、视觉引导、行动诱发、环境调节、文化投射六个层面对数据库中的建筑元素及其特定组合日常性进行具体分析;从使用端出发,以本文设定的空间读取、空间认知、空间互动、空间占有四个层级对四种情境单元下的空间日常性展开分析,并归纳出基于“行为-道具-场景”的研究模型。最后,根据前述一体两面的日常性研究结果,结合疫情下产生的新生活需求,本文设计出一套由六种模块类别组成的开放式建筑设计模块系统。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背景下,本文运用该数据库实验了一次从研究到设计方法提出的全流程,全面而系统地厘清了该影像数据库的价值,或许能为当代建筑学如何借助影像进行研究进而辅助设计提供一定方法性和工具性层面的参考。本文还整理出一部关于建筑元素日常性和空间日常性的档案集,供建筑专业人士或大众在建筑设计时直接作为依据。本文也建立了两套具体对象的日常性分析框架,并尝试对“日常性”进行初步定性,以期帮助理解其含义并作为未来建筑空间研究的方法参考。同时基于上述日常性研究,本文发展出一套具有原型意义的设计模块系统,期待为疫情下“后2020时代”的建筑设计方法提供新的思路,使建筑设计更有针对性、更智慧、更灵活地服务于日常生活。本文正文共约81 500字,图表209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