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读者!请
您好,{{userInfo.name}}
{{item.navigationName}} 退出
{{item.navigationName}}
新智慧门户上线公测 图书馆数字资源访问方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资源库

主题: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公共卫生安全;药物研发;病毒治疗;新冠肺炎

介绍:数据库收录了新冠肺炎防治研究进展、病毒检测、药物研发、防疫指南、流行预测、临场治疗、心理辅导等相关的文献,为我校师生及相关研究人员分析研判冠状病毒,有针对性地开展控制疫情传播、研制确诊试剂、加快临床药物筛选和提高科学防控水平等工作给予信息资源支撑。

心理辅导

语言:
发表时间:

限定内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理卫生研究
周小东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0年 第2期32卷 5-7页
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一线医护人员会面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其中常见的是患者被隔离治疗期间出现的孤独无助感,继而显现被动接受治疗的行为,抱着一切“听天由命”的心态,这对于调动积极情绪,提升自我免疫防护,缩短病期实为不利。部分患者受大众传媒、群体认知、对某些疾病的认识局限性,加之自身认知定势的影响,认为没有生存的希望,失去治疗信心,甚至继发悲伤、压抑、抑郁的负面情绪,出现不配合甚至拒绝医疗干预的行为,这对挽救患者生命非常不利。个别患者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急性短...
来源: 维普期刊服务平台 维普期刊服务平台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防线要点
周小东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0年 第2期32卷 1-2页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无论是患者还是医务人员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笔者认为心理卫生工作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斗中,应将其定位于心理危机干预的亚专业范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特殊性,可把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划分为两大类:可能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出现应激反应的患者和一线医护人员。针对前者,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是确保其在救治过程中的依从性;针对后者是使其维护、保持和稳定工作时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风貌。
来源: 维普期刊服务平台 维普期刊服务平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焦虑恐惧心理的防治措施
周小东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0年 第2期32卷 3-5页
人类在面临巨大威胁生命安全的事件面前,产生恐惧是一种正常的反应。特别是防范和预防手段欠缺、心理应对方法不成熟、性格有弱点,甚至具有一定神经质倾向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恐惧反应。当出现恐惧反应时立即将患者脱离或隔离恐惧源,可以缓解其恐惧情绪,使其心态恢复正常。但是,如果面临的恐惧对象有许多的不确定性、不可靠性时,不仅使患者拉紧了心理紧张的弦,也动摇了其稳定心态的基石:生存下去的内在动力,也就是生命力的核心求生要点,这就是焦虑的本质。恐惧心理反应发生来得急促、短暂,对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影响不大,处理方法也简单有...
来源: 维普期刊服务平台 维普期刊服务平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理应对
刘竞 
《心理与健康》  2020年 第2期 15-15页
如果不幸罹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除了忍受躯体方面的痛苦之外,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研究表明心理状态会影响免疫细胞的生成和疾病的康复。战胜疾病不仅要靠医护人员的专业治疗,还需要患者自我调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
来源:
《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
《出版广角》  2020年 第3期 96-96页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调适心理,助力疫情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以来,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在广大民众中不断蔓延,这对疫情防控的大局极为不利。为帮助广大民众缓解心理压力,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支持,
来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步骤——Response模式
肖茜 张道龙 
《四川精神卫生》  2020年 第1期33卷 8-10页
本文目的是为服务于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广大心理援助者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根据临床工作和既往危机干预经验,本文详细介绍了进行危机干预的Response模型。Response模式包括8个步骤:建立治疗关系、评估、制定解决方案、优先排序、实证方法、价值中立、主观判断和退出。该模式在强调建立良好治疗关系的前提下,也强调心理援助者需要具备和疫情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进行准确评估、运用循证的心理治疗方法对求助者的核心诉求进行干预。本文将逐一讨论Response模型的干预步骤,供专业同行参考。
来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隔离人员生理心理状况调查
马楷轩 张燚德 侯田雅 吴明兰 蔡文鹏 文童 
《中国临床医学》  2020年 第1期27卷 36-40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疫情期间隔离人员生理健康、睡眠质量和情绪状况,为调控隔离人员生理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对145名隔离人员施测《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运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23份,有效率84.8%(123/145),其中医学隔离13人,自主隔离110人。隔离人员精神健康较差,医学隔离人员在情感职能上显著低于自主隔离人员(P<0.05)。隔离人员睡眠量表总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医学隔离人员睡眠质量下降,...
来源: 维普期刊服务平台 维普期刊服务平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医院感染及心理预防
王琛 王旋 
《全科护理》  2020年 第3期18卷 309-310页
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及预防控制工作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2019年12月,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发生不明原因的肺炎疫情,武汉市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尚在疫情发病的初期,发病还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尚无特异性治疗。目前人类已知的冠状病毒,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点和核苷酸序列分类分为α、β、γ和δ属,引起人感染的冠状病毒有HCoV-229E、HCoV-OC43、SARS-CoV、HCoV-NL63、HCoV-HKU1和MERS-CoV 6种[1]。
来源: 维普期刊服务平台 维普期刊服务平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三安”原则
何文知 梁丽君 王瑶 陈胡丹 吴俊林 黄国平 
《四川精神卫生》  2020年 第1期33卷 5-7页
本文通过简要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不同人群造成的身心影响,提出适用于疫情防控心理危机干预的"三安"原则,以期帮助受影响的群众顺利渡过疫情心理难关,促进身心康复。
来源:
临床护士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
齐晶晶 刘腊梅 李文婷 徐艳华 山曦 
《全科护理》  2020年 第6期18卷 703-704页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临床护士的心理状况,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孤独量表(UCLA-L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400名临床护士进行心理状况调查。[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临床护士孤独感占比较高,其中高度孤独占27.5%,一般偏上孤独占24.5%,中间水平孤独占20.0%;24.0%护士轻度焦虑,7.0%护士中度焦虑,18.0%护士轻度抑郁,6.5%护士中度抑郁。[结论]临床护士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殊时期存在心理问题,相关部门及单位在开展卫生服务工...
来源: 维普期刊服务平台 维普期刊服务平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人员隔离期不良情绪分析及心理护理
杨洋 耿岩 马涛 
《全科护理》  2020年 第5期18卷 555-556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期间各基层单位高度重视,纷纷制定严格的预防隔离措施。针对从湖北武汉疫区返回人员,有过体温升高史的疑似人员,直接将其送入医院发热门诊进行14 d的医学隔离。此次疫情正值新春佳节,很多疫区返回的疑似人员还没来得及和家人见上一面,就被封闭在了隔离区。为此,本研究针对隔离期疑似人员进行心理护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收到较好的成效。
来源: 维普期刊服务平台 维普期刊服务平台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点及疏导
程家国 谭晓东 
《健康研究》  2020年 第1期40卷 19-21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为一种可人传人的新发传染病,传播速度较快,传染性较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在流行病学调查和回访过程中,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及家属甚至群众均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问题。文章对患者及家属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并报道针对性心理疏导的体会。
来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期肿瘤患者的心理应激及防护对策
张玉萍 罗稀 张健 江宾 江庆华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20年 第2期33卷 106-110页
抗肿瘤治疗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会导致肿瘤患者对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具有更高的易感性,且预后极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患者的日常生活节律和治疗计划被扰乱。疫情和病情让患者感受到极大的生命安全威胁,共同构成了叠加性压力,给患者带来的严重的心身危害。因此,应当建立以患者自助防护为中心的全方位多层级心理服务模式,以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本文总结并分析了肿瘤患者在SARS-CoV-2疫情期间的心理应激反应特点和发生机制,并提出了以患者自助防护为中...
来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及工作方式的转变
李杨 吴俊林 黄明金 黄国平 
《四川精神卫生》  2020年 第1期33卷 1-4页
本文初步分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下民众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并对当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点及工作方式的转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思考和梳理,以期为下一步顺利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来源:
共3页 <<  < 1 2 3 >  >>